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数字媒介下亲密关系的变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6 09: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到他人的生活、思想、经历。数字媒介即刻分享、长久在线的特征弥补了情侣们身体不在场的状态,语音、表情包、视频电话等聊天功能也提升了网络交流的乐趣和真实感。数字媒介已然成为“亲密关系的基础设施”。然而,这也产生了一系列难以察觉的转变和困扰。

了解他人的感知方式发生转变

从心理学上讲,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总是相同的:人际吸引,即渴望接近某人。吸引力并不能保证一段关系的发展,但它确实打开了可能性的大门。

在过去,个体交往的唯一媒介是身体,身体的感知系统在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的媒介作用。而如今,作为数字原住民,我们拥有着长期的媒介化交往实践。此时,身体退居其次,我们通过数字媒介的符号表征重新定义了自己,也转变了对他者了解的感知方式。

事实上,物理距离的接近和人际吸引力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过去的社会交往通常受到来自外貌、职业、民族、文化涵养等背景性因素的影响,而在数字网络空间里,社交集聚则更多地根据兴趣爱好、审美品位和情感需求等内在化因素,增强了我们在社交媒介呈现的丰富性和自主选择性。

与身体在场的社交场景相比,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的社交壁垒,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上的行为表征和真实情况完全一致。数字媒介的符号表达往往初步形成并不可靠的“感知相似性”。

数字媒介下的依恋伤害

在伴侣关系中,伴侣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关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身体在场的沟通,从语音语调到面容神色,再到形体姿态的变化,都可以作为一种回应。而如今,数字媒介的泛滥,使得沟通变得碎片化、片面化和间隔化,或许会让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在需要支持的关键时刻,因对方未能及时回应,而让另一方产生被漠视、被抛弃和孤立的感受,从而造成依恋伤害。

数字媒介下的沟通特性,媒体同步性理论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该理论区分了“传递”和“交互”两种信息传播概念。传递是指传输大量信息以供后期处理的过程,而交互是指交换已处理信息的消息以创建共享意义的过程。无论是即时应答还是分享欲,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及时交流和互动(即交互)的过程,同时也是伴侣对彼此的一种依恋的表征。

有时候,“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伴侣“感受到了什么”更为关键。“即时应答”是个体感知来自伴侣的理解、肯定和关心的方式,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归属与关爱。

在线的他者造成共享相处质量下降

数字设备如影随形,许多人与社交网络保持着不间断联系。我们常常倾向于优先考虑“屏幕里的对方”而不是“和我们待在一起的人”。不少伴侣在面对面相处时不得不忍受通信设备的干扰,属于彼此的空间被迫频繁中断,造成彼此共享空间中相处质量的下降。

同时,伴侣居家办公增加,让上班族的工作和个人生活日益密切地捆绑着。最为明显的是,通过数字媒介的途径,我们正形成一种“工作亲密”的现象,个人身份和职业身份之间的严格界限被打破。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行动?首先,网络交往并不具备诞生深层亲密感的基础,在建立关系的理想化初期,进行更多线下且长时间的交流互动,对伴侣有更立体且全面的认识;其次,在明白数字媒介下既定存在的沟通特性上,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和回应,或建立双方都认为一致有效的沟通方式;最后,明确不同时空下的主体角色,无论是个人空间、工作空间抑或是家庭空间等。

林雨菲/文  (《中国妇女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20:49 , Processed in 0.072294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