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郇阳城遗址是夏都斟郇遗址的可能性最大_运城那些事(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4 1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这仅仅是推测,那么还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我们历史上实实在的确存在一个夏朝?

汉朝的司马迁凭什么写《史记"夏本纪》,他看到了夏朝“字”?如果看到为何不写明出处?如果也没看到,凭何说“夏”?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或后来学者误解史书之意,等等原因,我们至今找
不到夏朝的都城。

现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中,称禹帝于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王朝,把首都设在安邑(山西夏县)。夏都斟郇究竟存在吗?若有的话又在何处呢?夏县的古迹有:五、六千年前的西阴土陶遗
址;传说的禹王城;等等。但至没有发现大型城池。在运城盐湖区内的安邑也没有可信的古迹证明夏都在那里,它有可能是后来仿古设立的。偌大的夏朝所建都城,在地面上难到没有一点踪
迹?

传 说,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 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
(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寻卩)在何处?

有的 认为在山东潍坊西南,有的认为是在河南登封。也有人据《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在河南洛阳伊洛区内。又依《史记"孙子吴起列 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
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认为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这些说法太勉强,仅仅是根据史书片言支语,无实物证明,显得理据 不足,让人难以信服。

夏都究竟有几个?纷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史书文字记载的全部意思,仅凭少量文字推测,因而结论很多。

比如认为夏都在洛阳,主要缘于司马迁《史记》中一段文字,即:

战 国时,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 桀之居,左河、济,右
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 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
敌国也。"武侯曰:"善。"

这段文字意思是这几个国家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不修德而亡国,所示的地理位置是国家位置不是都城位置。古人的东为左方、西为右方。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是黄河、济水、泰
山、华山?有人认为洛阳处在此地理位置。 但 笔者看不出洛阳在这几个山、河所示的地方,且洛阳地理位置也不险要。伊厥一般指两山之间河谷(龙门),羊肠是指道路畸曲的河谷。上文的
主要意思是这几个地 方地形战略地位重要,易守难攻。夏桀之居并非都城所处的位置,而是国家的位置。若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搞不清,也就难定夏桀之居。夏都在何处更无从 谈
起。 另有,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
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有考古学家 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仅仅是想当
然,仍理据不足。

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晋南。因为大多数传说 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曾把山西作为其部族的活动范围;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奴隶制国家政权 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古中国一般所指正是这一地区。许多学者一直认为夏都在山西的夏县。就是说夏都在夏县的可能性最大。

我们现在再看看 司马迁的史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晋南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整体上说,黄河、山东济水在其东,河津龙门、陕西潼关即为 “伊厥”在
其南。“羊肠”是指自北而下的黄河或汾河河谷。泰华是指西部的黄土高原,而非泰山与华山。泰山与华山相距太远,又不相连,故不能作为战略要地同 时出现在这里。所以,夏桀之居正在晋
南,而非其它地区。

也许是人们一直把目光放在现在的夏县境内的缘故。事实上,远古的夏绝非现在夏县这一区域,至少要比现在大许多。安邑城设在现在盐湖区内就说明了这点。即使夏县的范围在历史多次变
化,但仍改变不了夏都在此附近的可能性,全国称夏的地方也仅此一处。

笔 者认为(寻卩)应推测为郇。从汉字音、形上推测(寻卩)最接近郇。若郇就是(寻卩),那么郇阳城就可能是夏都。许多史书一直说夏都在山西的南部,晋南的郇 阳城仅此一处且最古老。夏朝
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推想,这阳城应与郇阳有关。夏桀战死之地在距此很近的舜帝陵所在鸣条岗上,鸣条岗下有一 条涑水河。

从水源上分析,人口密集的城镇,愈古愈离不开水源。而自夏县水头镇向南经盐湖区、临猗县至永济市,仅有一条涑水河。而这条小河边,古老的城郭仅有现临猗县城西南的古郇阳城。

古郇阳城距现在的夏县城直线距离也仅仅是100多里。距盐湖区的安邑50多里。涑水河连着夏县禹王城、西阴遗址等。它是运城盆地内唯一的一条小河,现成了排污河,但历史上是一条清澈
的、水量较大的河流,且河边一直是夏县到郇阳的大路。

现郇阳城遗址内外全是良田,城墙大多毁坏,但城的轮廓依在,城的四至十分明显,原因是当年城墙很高大。城西北角外有村落---铁匠营村,村里老人传说,这里曾是大禹治水时住过的城。

史书记载,郇,周朝国名,在今临猗县西。郇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国,一般认为周朝小国的宫殿大都是土屋土墙的小院子,但郇阳城有多大呢?按当地老百姓说法,城周长是十里。城墙高与宽
相等,均为十多丈。

笔 者曾多次实地察看,登上这曾经风雨战乱、毁城造田的城墙上,依然感觉到城墙的雄伟高大。现城墙上仍可并行十辆小汽车。三千多年前的小小的郇国竟有如此高大 的城墙?是郇国自建
的,还是原本存在?即是这是西汉的土城墙,也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风雨,仅现存的遗址之高大也让人惊叹。

从夏亡到周兴,其间商朝500余年,然后到西汉,又过了一千多年,设立猗氏县,在此之前,这里有城郭吗?史书未载。 临猗县地方志记载:西汉时猗氏故城在此,但至今仍称郇阳城。 猗氏城
与猗顿有关。猗顿是东周春秋时期鲁国一贫士,见此地草木繁冒,便在此放牧而富甲一方。

但这里曾是夏之冀州,土地肥沃,早已开发成耕地。在商时是郇瑕氏之地,西周为郇伯封地,怎能让外来的山东贫士在此放牧。说明此地当时近似荒芜,是废弃之墟。

这可能与商灭夏后毁城有关。有史书记载商对夏都宫房全部拆毁,复为荒地。但如此高大的城墙(土城墙)却是难以毁坏复为平地。汉时设立的猗氏县也不可能有如此高大的城墙。郇,一个
没有名气的小国,也没有能力建造此城,这有可能是夏都城遗址内兴建的小国。

也许是笔者陋见之故,不知其它诸侯国的宫城是否存在?其规模大小如何?仅仅在黄帝陵游览时,发现上黄陵的山坡边有一截城墙,与郇阳城相似。等等

综上所述,山西省运城临猗牛杜镇铁匠营村东的郇阳城遗址是夏都斟郇遗址的可能性最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0:53 , Processed in 0.06266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