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冀亭遗址——清涧村西北一里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2 1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商时期,冀国领有今河津汾北与稷山相连的一部分地方,2004年修建河津境内侯禹高速公路,在北坡义唐以北挖出七座商代坟墓。有陶罐等物件。周初,实行封建制。周武王与成王封姬姓和功臣子弟七十一个诸侯国,对归顺的夏商先贤方国也予以保留。但土地范围有所调整。当时北坡东部因时代发展已称韩原。成王就将其弟,武王的季子封到韩原,并加封韩伯。史称韩侯。周宣王时建筑韩城(今僧楼以南),统领这一带各方国。(见本人文章《读“韩奕”说韩原》)。冀国的土地则缩小到今209国道以西。因此,后人对冀亭在河津汾北的记载就形成了东北、西北两个方位。甚至把韩、冀都记载到河津东北。



    《后汉书·地理志》载“皮氏县有冀亭。”《水经注》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而王思诚的《河津县总图》说:“冀亭遗址在县北十五里……今俗称之上亭、下亭,又谓之兴亭,或其地也。又有如宾乡,今不知所在”。明嘉靖版《龙门志·沿革》载:“皮氏县有冀亭,故城在龙门东南。”  康熙版《平阳府志》:“如宾乡,县北十五里,以冀缺与妻相敬如宾,故名”。康熙版《河津县志·卷八·古迹》载:“冀亭遗址在县北十五里。”“如宾乡在县北十五里,即冀缺耨田处,夫妻相敬如宾,故名。提学陈公棐题曰:‘聚德田’,命知县高文学刻石志,今尚存。”古人记载史志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就是新编史志时,同一内容,就照前史志搬抄过来,不作改动。因此,史志凡涉及北魏真君七年前,现在的河津一带史实。如省略县名,只记县,一般都指皮氏县。皮氏县城址在今河津市阳村东一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尚存“皮氏古城”门楼,后修堤被毁。因此,这里的县北十五里,正好是清涧村西堡子。也在元代建的河津城西北十五里处。

    西堡位于清涧村西北三里,处于清涧村西,当地人称“西坡”的岭上最北端。元代以前,此岭北起今杜家沟村,南至西辛封。西堡位置高峻,形势险要。古人选择此地,主要是西周之前,今清涧一带涧流较旺,常肯发水。西堡西边,也有北山之水,遇雨即发。这儿地势,既可避水,如遇敌人来袭,可以据高坚守。据清涧村老人讲,抗日战争前,此堡南北长约200余米,东西宽近70米。城墙高耸,厚约三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尚有三、四米高。1941年10月,日军占领龙门后,推倒南段城墙,使南北只剩130米。在南边重筑堡墙,并挖一条东西向的堑壕,在堡中心修一炮楼,驻扎一队日军,镇压中国人民。据清涧卫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卫氏迁入清涧西堡,称“卫家堡”。明嘉靖十一年(1522年),遮马峪山洪暴发,积冲大沟,逐渐形成北山根涧槽,对西堡的安全形成威胁。明末清初,因气候变化,植被减少,常有风沙,卫氏一族迁入今清涧村卫家巷,当时称卫家庄。在巷西过亭台上砖雕“郤缺故里”。清涧村北门楼上也挂“如宾乡”牌匾。近年有人在堡上推土,土层一米厚以下有古砖瓦、墙基、红陶片。

    西堡东边,二阶台下有块三十亩土地,人称“聚德田”(农业合作化时属于十四队),位置在今河津国家粮库东门略南,是古代由清涧村经侯家庄村西,通往龙门的车马大道,与通往侯家庄东的三岔路口。民国初期,清涧村副卜儒珍捐资率村民重建冀亭三大间,由清涧名匠张世荣设计建造。亭中是郤缺夫妇相敬如宾的石雕造型,两边山墙有胥臣驾车过冀,郤缺耘田而食的壁画。亭柱楹联“世世生生耕田而食,夫夫妇妇相敬如宾。”亭前有明人鄢陵文冈陈棐题“聚德田”碑碣、民国县长蔡光辉撰文碑楼各一座。有照壁、门楼、厢房、水井、围墙等建筑。1941年10月,日军进攻龙门,驻军清涧村时被拆毁。现存“聚德田”残碑厚0.17米,宽0.76米,字高0.48米,字间距10厘米,由此测定碑高应在二米以上,现呈三角形,“聚”字缺右上角,“德”字完整无缺,“田”字只有上横三分之一,三字为行楷。碑文抬头现剩“郤缺耨”三字,其中“耨字”残剩上部,抬头与落款均为隶体字。现做为县保文物保存在清涧四村村民卢民义家中。亭中原有的郤缺夫妇相敬如宾石刻雕像,解放后放于清涧村前巷,已毁。民国河津蔡光辉县长所立石碑,现已遗失。

    光绪版《河津县志·水利津梁附》记载遮马峪、瓜峪水道时,记载的冀亭位置也在今清涧西堡一带。“……以上二水各有清浊二渠……浊水待大雨溪壑水流,灌僧楼、南方平、孙彪、东长、光德、下停、清涧等里民田。”“里”做为县、乡以下的行政单位,周初文献中就有记载。在二峪口修渠筑堤始于唐龙门县令长孙恕(《新唐书·地理志》)。唐宋实行县、乡、里、村级行政机制,《通典·食货三·职官十五》载:“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因此,《河津县总图》中说的上亭应为清涧西堡一带,宋以前设的如宾乡也在这儿,包括上、下亭里、清涧里,也就是现在的清涧办事处管辖区内,此堡东侧二阶台地下不仅有冀亭,清涧村北的福圣寺,金代以前,其原址就位于西堡东侧的二阶台地上。足见这儿在古代是个繁华的地方。下亭、清·康熙版《河津县志》记的很清楚:“下停里、村三、王家庄、神前、康家庄(俱西)。”神前村就是现在的龙门村。王家庄,据龙门村人讲,现在的龙门村西沟过去曾叫王家沟,龙门村以原、王、杨三姓为主,王姓为该村第二大姓。

卜丑年/文

    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古老的地名。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产生于原始社会以冀州为核心的九州划分。第一次赋予了中国版图的“大一统”观念。冀州就因有冀地而得名。《释名·释州国》:“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名州。”又说:“冀州,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由此可见,上古社会有冀州,就有冀国、冀地。因此在本文中引用的史料,凡战国之前,也就是冀国灭亡之前的有关冀州的记载,就会涉及到冀的存在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2:44 , Processed in 0.114937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