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我的故乡北里村_李祯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9 11: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子们都生长在城里,现在又都在外地读书,暑假我领他们回村小住,一是加深对“三农”的感情,二是增强对故乡的记忆。我也是很小就离家到外地读书、就业,虽说后来调回河津,但一直居住在城里,回到村里,五十岁以下的人几乎都不认识了,很多人还以为我们是外地客人。这正应了一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进村的道路早已是柏油路,十五分钟一趟公交车,非常方便,村里的巷道全部硬化,那种刮风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土路已不见踪迹。房屋也不再是过去的土木结构的瓦房,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大瓦房,而且多是两层的,相比之下,我那几间老房子快成文物古迹了。我家住村南,家门口有一个很大的池塘,能蓄大半个村的雨水,供牲畜饮水和洗衣用,人们饮水是从深井提取。现在家家通了水管,深井不见了,池塘也被填平了,经硬化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的南边是高大宏伟的大舞台,东边是一排门面房,可谓“商业一条街”,各种商店和饭馆,应有尽有,村民不出村便可买到所需的商品。每逢农历三九,还有集会,商贩们云集而来,村民们将自家的产品也拿到集市上出售,购销两旺,一派繁荣景象。广场西边是“北里村中西医结合医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两名赤脚医生,每人只有一个药箱、一个听诊器和体温表,现在的医院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有透视、化验、心电图、B超等医疗设施。院长是位全科大夫,在河津、稷山、乡宁等地享有盛名,现虽年过古稀,仍每天坐诊,村民一般疾病不出村就能治愈。人人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村里看病报销比例又高,所以村民看病只花很少的钱。每到夜晚,广场中心聚集了很多村民,有的跳舞,有的扭秧歌,我与孙子们去围观,其热闹景象不亚于龙门广场。

    村北与村东是宽阔的深沟,沟内密植枣树,春季枣花盛开,养蜂人纷纷前来放蜂采蜜。依托枣树,村里兴起了养蜂业,北里枣花蜜已成为特色优质产品。秋季枣子成熟,人们又开始加工蜜枣,并且逐年扩大,形成一大产业,蜜枣远销江浙湖广,村民为此增收受益。久居城里的人们,春季不妨去北里沟逛逛,那清新的空气和飘香的枣花会使你陶醉;秋季不妨去采摘枣子,那满眼绿色的枣树,红红的枣子挂满枝头,让你心旷神怡,好似身入仙境!村南与村西是平展展的良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夏收小麦,秋收玉米。现在的农业机耕机收,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优良的种子和化肥,加上深井提水保证灌溉,所以粮食生产年年丰收。沿沟边,养牛、养猪、养鸡等养殖业正在兴起,也将会逐步形成规模。

    北里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记得儿时全村有三座古庙,村北、村中、村南各有一座,逢年过节都有祭祀活动,北庙可祈子,南庙可祈雨,各庙都有神秘的传说。北庙西有寺院,民国初年寺院还有僧人,南庙舞台东有魁星楼,高数丈,楼内塑有钟馗像,各庙都有舞台可演戏。村北沟内有王家堡子,村东沟内有李家堡子,堡子四周为悬崖峭壁,只有通过吊桥进入,古时堡内房舍、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齐全,遇到战乱和匪患,村民可以迅速躲入堡子,拉起吊桥,长期生活。这些古迹都毁于战乱和人为的破坏,留给人们的只有废墟和记忆。

    北里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抵达延安后,曾东征到达晋南,来过北里村,当时村民都躲入堡子内,红军长时间喊话,反复动员,村民才放下吊桥,回到村里。有一户贫农,父子二人给红军做向导,协助红军宣传发动群众。红军来村虽然短暂,却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在村民的心田里。抗日战争期间,地下县委主要负责人的货郎担子常在村里转悠,这里有地下县委的秘密联络点,有些会议还在这里召开,村里爱国进步青年常为地下党站岗放哨送情报,有的还加入了党组织,投身革命。解放战争期间,某野战军的野战医院驻扎在村里,村民腾出房屋作医院,记得我家当时将北房和西房腾出来供伤病员住宿,全家七口人挤在东房里。村民们帮助医院打扫卫生,扶助伤病员,掩埋不治身亡的战士,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野战医院撤离时,受医院革命思想的影响,进步青年纷纷离乡随军,有的西进抵达新疆喀什,有的南下到雅安、重庆等地,为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

    北里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村寨,明清时期,村里大户人家就请先生,办私塾,教子孙读书习武,清末曾有两人中举,一为文举,一为武举。民国初年,村民李光远东渡日本留学,1940年前后,驻扎河津的日军头目是李光远的留日同学,多次召他为日军做事,但他闭门谢客,从未出山。抗日战争期间,河津惟一的最高学府“中心学校”设在北里,校舍在村中心的古庙里。教师队伍中有地下党员,在党的教育引导下,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解放后,他们大都参加革命工作,有的在县、乡两级政府中曾担任领导职务。解放后,翻了身的农民,组织了家戏班子,农闲排练,节庆日组织演出,同时还经常应邀赴河津县城及乡宁、稷山等地演出,不仅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唱红了河津。记得儿时年年元宵节都闹社火,这似乎是村里的传统习惯,有跑鼓车、锣鼓队、高跷队、花鼓队、秧歌队及丑角表演等。村民的积极性很高,不分老幼都来参加,那是全民的社火,不花钱的社火,真正的社火。

    儿时的小伙伴现在都已年过古稀,有的已是耄耋老人,我领着孙子们与他们侃谈,他们对免征农业税、种粮给补贴、农村合作医疗、低保、每月能领到政府发的工资(每月五十五元的养老保险)赞不绝口。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真是赶上了好政策好时光。

    高兴之余,老人们也表现出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忧虑。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增加和宅基地扩张,土地逐年减少,土改时期每人五亩多地,现在每人平均只有一亩多地了。如何守住这一亩地的红线,把这一亩地留给子孙后代,还需全体干部村民代代坚守。现在的农村,青年人大都在外打工,务农的多是妇女、老人,农业科技知识相对滞后,实现科学种田,科技兴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有的在城里租了房子,领着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村里的学校生员逐年减少,教师队伍流失,师资水平下降,教学质量堪忧。教育是立国之本,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如何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重点转移到农村,扎根在农村,使农村孩子在幼儿、小学阶段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良好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不应放松,目前在农村出现的早婚早育、无证结婚等现象应引起重视。还有公共设施的维修、管理、垃圾处理等都是老人们关心的问题。

    在中央科技兴农政策的指引下,有市委狠抓“三农”不放松的决心,村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一定会得到解决。北里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6:35 , Processed in 0.07603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