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_永济文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7 09: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稹的《莺莺传》是悲剧:是残酷的封建社会生活里的、一首被任意侮辱和掷弃的女性的哀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喜剧:描写了封建时代的一些青年男女,为了自由、幸福和生活的权利而敢于和传统的封建力量进行搏斗的、充满了曲折但也充满了痛苦、胜利和喜悦的一篇宏伟的诗篇。

——宋之的:《论〈西厢记〉》

    有一位外国作家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文学是不朽的。

    《莺莺传》仿佛就是为这句话作注解的。

    疆域辽阔、财力雄厚、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逝去了;才名绝冠、倜傥风流、**得意情场更得意的元大诗人也逝去了;香火繁盛、殿堂巍峨、因了崔张故事而名满天下的普救寺
几经倾圮,几经战火,也渐渐地衰落了。而在它的大殿、回廊、西厢、花园里发生的那个惊世骇俗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却没有消失,反而历久弥新,显示了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封建社会扼杀爱情葬送青春是多么的不合理,人们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又是多么强烈。《莺莺传》故事的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就是历史的必然。

    宋代,官修的《太平广记》里,收入了《莺莺传》。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对《西厢记》的巨大影响的无奈的承认。

    宋代著名诗人秦观、毛滂,根据崔张故事,创作了《调笑转踏》。这是一种诗文游戏,用一首七言八句的引诗和一首《调笑令》来叙事吟咏一个故事,在当时茶肆巷闾很受欢迎。我们只录
苏东坡的学生兼妹夫秦观秦少游的:

    崔家有女名莺莺, 未识春光先有情。

    河桥兵乱依萧寺, 红愁绿惨见张生。

    张生一见春情重, 明月拂墙花影动。

    夜半红娘拥抱来,  脉脉惊魂若春梦。

    (这是那七言八句引诗,下面是一阕《调笑令》:)

    春梦,神仙洞。冉冉拂墙花影动。西厢待月知谁共?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云送,困  钗,横金凤。

    崔张故事由此深入民间。

    还有一位赵令峙,看到民间对崔张故事欢迎和喜爱,干脆就把《莺莺传》改编为民间说唱鼓子词《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故事更完整,人物更生动,有说有唱,更容易被普通群众接受,流
传就更广泛。唱的部分是12首《蝶恋花》,我们也只录一首:

    丽质仙娥生玉殿,谪向人间,未免凡情乱。宋玉墙东流美盼,落花深处曾相见。   蜜意浓欢方有便,不奈浮名,旋遣轻飞散。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一句“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表明了作者和广大读者听众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态度。莺莺的命运,被更多的人关注了。

    在长期流传和广泛接受的基础上,到了金代,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崔张题材的再创作照亮了中国文学史的光辉一页。金章宗年间(1190-1201年),一位姓董的下层知识分子,姓名已不可
考,被尊称为董解元(1160-1220年)的人,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民间文艺形式,首创于泽州(今山西晋城),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西厢记
诸宫调》就是用这种形式对《莺莺传》的改编和再创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故事改编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将崔张故事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呈现出崭新的
面貌。《董西厢》里,改变了张生负心人的形象,莺莺也不像传奇中那样屈从命运的摆弄。他们追求幸福爱情,争取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成就了美梦姻缘。当然,它的艺术描写还不能
说尽如人意,它的双双出奔的结局也是很难实现的幻想,是很难行得通的。但是,《董西厢》毕竟是《莺莺传》与《西厢记》之间的重要里程碑,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这样说,没有
《董西厢》,就不会有《王西厢》。

    崔张故事没有停止,它像黄河的激流一样滔滔不息,奔流向前。在《莺莺传》问世约500多年之后,在《董西厢》问世100年之后,在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年)年间,一个伟大
的戏剧家把他的艺术目光投向普救寺,投向这个经久不衰的文学题材。他,王实甫(?-1307年),元代戏剧家,一个不朽的名字。王实甫所处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
代,他面对的生活现实是罪恶的封建礼教扼杀着一代代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与婚姻自由。他看到一个个青春生命由于缺乏爱情的滋养而枯萎了,他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在父母之命的婚姻里煎
熬挣扎。他用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笔触重新创造和提升了这个历时已久的爱情题材,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最适宜表现这个题材的艺术形式——元杂剧。他面对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黑暗势力
呼喊出一声前所未有又振聋发聩的响亮声音:“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黑暗的天幕上,划过了一道彗星般的美丽闪电,照亮了一颗颗封建统治下麻木太久窒息太久的心。在王实甫的笔
下,崔张两个封建时代的青年摒弃门第观念,争取婚姻自由,叛逆父母之命,冲破封建藩篱,跳墙越舍,私下结合,唱响了一曲爱情的凯歌。

    爱情在文学史上第一次赢得了胜利,崔张故事从此成为爱情的经典。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西厢记》,王实甫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实现了一次大跨度的艺术跨越。《西厢记》成为一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杰作,在我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
学领域树立起一座高峰,一座丰碑,树立了一个艺术上不可逾越的高度。历代文艺家称赞它是“天下至文”,是“无所不工”,是“南北杂剧之冠”,是“词曲之关雎”,说它是“超时空”的艺术佳作,
可以“凌驾于元、明、清三代任何一个剧本之上。”元人钟嗣成编《录鬼簿》,收入王实甫13种杂剧。明初贾仲明续编《录鬼簿》,写了一首追吊王实甫的词,调寄《凌波仙》:

    风月营密扎扎列旌旗,

    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另一部艺术瑰宝《红楼梦》里,作者通过主要人物之口,表达了对《西厢记》的极力推崇和高度评价,而且在小说的正式情节中,安排了专门章节“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
丹亭艳曲警芳心”,来描写宝玉黛玉的爱情发展和爱的表白。这一章是《红楼梦》的重要章节,是宝玉和众姊妹搬进大观园后书里描写的第一个重要活动,也是宝黛爱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阶
段。在此之前,宝黛两人虽然已经互相爱慕,但他们年龄尚小,都还随着老祖母住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爱情试探和密切过从还被大人们视为(他们自己也乐于被大人们视为)小兄妹之间的玩
耍和淘气。搬进了大观园,他们都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有了独自的院落,有了一套供应自己生活起居的服务人员和机构。可以说到了这时候,他们才算作大人了。进了大观园作家描
写的第一件人物故事就是宝黛两人共同阅读《西厢记》。那天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在园里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书从头细看。这时候黛玉来了,问他看什么书?要知道这样的书
都是闲书,青年男女是不应该看的。宝玉就慌忙要藏,假说是《中庸》、《大学》。黛玉何等聪明,哪里骗得过去?宝玉只好说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不要告诉别人。真
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就接过书看。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作者笔下的宝玉、黛玉,艺术欣赏的口味是很高
的,宝玉、黛玉对《西厢记》的评价和称赞,当然就是作者自己的评价和称赞。重要的是,作者不光是通过他们的口高度评价了《西厢记》,而且还有重要情节在发展。宝玉在黛玉看过书之
后,突然说道:“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分明就是说他自己是张生,黛玉是莺莺。虽说是开玩笑,却是宝玉的第一次爱情表白。黛玉是大家闺秀,也没有思想准
备,就觉得受了唐突,要告诉宝玉的父母去。宝玉自然是赔礼道歉。黛玉当然不会真的去告状,就笑了,竟也说了一句《西厢记》里的戏词:“唬的这么个样儿,还只管胡说。——原来也是
个‘银样蜡枪头’!”这是红娘讽刺张生胆子小的戏词,黛玉用的也算贴切,一场风波才算过去。但是,他们之间借用《西厢记》的戏词来曲折表白爱慕心情,在《红楼梦》里还是第一次。从
此,宝黛的关系才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仅在中国,就是世界上对《西厢记》也评价很高。它已经越出国界,是世界文艺宝库的珍品。世界各国对它都有高度评价:

    美国大百科全书:“《西厢记》是剧作者王实甫以无与伦比的华丽的文笔写成的,全剧表现着一种罕见的美。”“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是这一
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法国大百科全书:“十三世纪中国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元曲中是篇幅最长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这是爱情的诗篇,整个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充满了迷人的情
趣。”

    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个戏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它的篇幅比其它元曲长出几倍,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日本大百科事典:“积极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就使《西厢记》成为元曲的最佳作品。”

    苏联大百科全书:“戏剧在元代文学中占主导地位。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代表着元代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

    ……

    对《西厢记》如此高度的评价,当然是以它的艺术成就为依据的。

    ——首先是它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它深化和发展了崔张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赋予了时代精神。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扼杀和蔑视是一脉相承的,是它的社会本质决定的。但到了元朝,统治
更加严酷,对人特别是对妇女的压迫与蹂躏更加变本加厉。人的尊严被严重地摧残,人的感情受到严重的压抑,男女青年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矛盾更加突出。《西
厢记》尖锐提出和真实反映了这个社会矛盾,肯定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斗争精神,给灾难深重的人民以精神鼓舞,引起了世世代代青年男女的强烈共鸣,是一曲反抗封建婚姻、人性战胜礼
教的的赞歌,是“时代的灵魂”。这是《莺莺传》里所没有的,是《董西厢》提出了而却未能达到的。

    ——其次是它为崔张故事赋予了最适宜的艺术形式,元杂剧。作家精心结构,合理布局,开合有致,充分发挥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西厢记》主线突出,情节紧凑,冲突迭起,矛盾集
中,紧紧围绕崔张爱情的产生、发展、受阻、高潮、胜利结局的过程,连环盘结,互为因果,递次推进,扣人心弦,满足了观众对故事发展的关注和人物命运喜剧性结局的愿望。《西厢记》
人物心理复杂,性格鲜明,感情细腻,刻画了具有冲破封建藩篱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存在矛盾心理的莺莺、大胆追求美好爱情百折不挠又书生气十足的张生、乖巧伶俐聪明机智急难尚义乐于助
人的红娘以及封建颟顸冷酷虚伪的老夫人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细致生动地展开了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造成一连串难解难分的喜剧纠葛,使观众在人物的感情纠葛心理矛盾中产生对人物的体
认和共鸣。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西厢记》的艺术描写语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说它是一部诗剧也毫不逊色。不论是唱腔还是道白,《西厢记》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犹如古典诗词一般
的唱腔唱段,意境优美,细婉缠绵,题旨深远,情感幽深。道白对话运用方言俗语,本色口语,表现人物,突出个性。整个舞台情景交融,描绘真切,寄托幽深。这些美文丽句,敷演了曲折
动人的戏剧故事,塑造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烘托了意境悠远的舞台气氛,形成了急缓有致的戏剧冲突,表达了深刻高远的思想题旨。字字珠玑,美不胜收,精妙隽永,诗情画意。

    正因为《西厢记》取得了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全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直到今天,《西厢记》仍然活跃在我国及世界
各地的戏剧舞台上,还在痴迷着、感动着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心。作为一部艺术经典和文化成果,《西厢记》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与此相关的文物、典籍、版本、遗址……也越来越引起
研究者的关注和广大读者观众的兴趣。

    我们还要问:它还会吸引当代作家的艺术目光么?

    在历史需要的时候,当代作家不会给历史留下空白。2000年春,曾以《高山下的花环》名世的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来普救寺一游。李存葆当然不会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他不会“游了洞房,
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就欣然离去。作家思想者的职业习惯让他陷入深深的思想中。关于爱情,当代作家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就是史册永
载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负面。物质力量的强大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弱化导致了一定范围的精神迷茫和道德迷失。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爱情,这个让我们怦然心动的美丽字眼开始褪色。桑
拿按摩、歌厅包间、“三陪女”、“包二奶”、粉领阶层、猎艳大款……男女之间的欣赏羡慕还原成简单吸引,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蜕变为异性服务和金钱交易。我们的作家和王实甫一样,投向普
救寺的,是艺术的目光,也是历史责任和文化良知的目光。如果说王实甫面对的是感情园地的沙化和荒芜,那么李存葆面对的则是感情园地的杂草丛生。他能不发出同王实甫一样的呼喊么?

    ——“何处才是人性解放的最后底线?”

    李存葆从普救寺回来不久,一篇洋洋洒洒三万言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问世。在《当代》发表后,《散文海外版》随即转载,永济新华书店一次购进5000册在普救寺大量发行。永济市
政府召开了一次专题文学研讨会,已是少将军衔的李存葆应邀到会,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的作家、评论家也欣然前来,形成了近年来并不多见的至少是区域性的文学轰动。

    这一切,全都缘起于香火繁盛而又宽容开放的普救寺。

    普救寺也就越来越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5:57 , Processed in 0.06185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