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市政协文化考察团洋县文化考察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1 0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清明。运城市政协文化考察团一行九人开启了陕西洋县文化考察的行程。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大家一踏上洋县这块土地,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金黄色——最炫目、最广阔、最壮观的油菜花海。短短三天的洋县之行,给考察团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是一次文化之旅、交流之旅,更是研习之旅、友谊之旅。

智果寺里的山西中学

3月13日,考察团来到第一站洋县谢村智果寺。

智果寺是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规制很高,乃皇家敇建寺院。据《洋县志》载:“智果寺,县西28里,唐仪凤(唐高宗年号)676年到679年间建,宋、元重修。”

智果寺历史上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紫衣禅师(智果寺僧人)云游京师(北京),逢慈圣皇太后患眼疾,久治不愈,张榜招贤。紫衣禅师揭榜应召,入宫为其治病,用药三剂,眼疾即愈。明神宗朱翊钧、慈圣皇太后为表谢意,于明万历十四年,向智果寺颁赐皇家御制大藏经一部,共678函,6780卷,并敕令太监同汉中知府增修藏经楼保管。还在周围筑城二里许,开挖河壕,智果寺由此逐步形成寺院楼殿廊阁、古柏参天、塔群林立的格局。

藏经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长21.7米,进深18米,高12米,上下两层。楼内雕塑有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组图。二楼藏有明代佛经2000余卷,分经部、论部、律部、杂集等,总计4113册。智果寺的经卷大部分为唐代高僧翻译的梵语经典及东汉以来历代高僧的著作和译作,经卷纸质精良,印制考究,封面用红、黄、蓝、绿各种精织明锦硬壳封面,全国罕见。这些经卷内容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和世界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精神财富,智果寺因此有“佛教圣地”“皇家书院”“汉上名刹”等美誉。

藏经楼前有明万历十八年皇太后所赐“圣谕”碑一通,谕词清晰可辨。藏经楼前还有大佛殿,殿内有石刻、金属佛像数尊,墙壁有大型壁画,壁画从人物造型、衣着等方面研究,有唐代壁画风格,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甚至可以与我市永乐宫壁画相比美。

来到近代,智果寺又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1938年,日寇侵略中国,山西省立第二中学(后为运城中学)大批教师和学生流亡到陕。国破家亡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要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血脉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就不会破灭,中华民族就不会被任何列强征服,也一定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种思想感召下,以张国瑞、吕程九为代表的一批运城留日老师、仁人志士带领在陕的流亡学生,历经千辛万苦,徒步翻越秦岭,选择在陕西洋县筹办山西中学。学校后改为国立七中,初期学生主要为山西的学生,后来还接纳了流亡在陕西的其他省的学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坚持办学,直到陕南解放,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抗战期间,国立七中师生在智果寺把大殿当课堂,自己动手修建茅草屋,刻苦学习。他们体念国难,甘守清贫,深明大义,教书育人,形成了“爱国抗日,追求进步,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友爱互助,患难与共”的七中校风。十余年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栋梁之才,这些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许多人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中国科学院天文史学家石泽宗院士,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香港生物教学研究会会长张树庭院士,中国工程院侯峰院士,全国著名学者、演讲艺术家景克宁先生,北京市政协常委、高级工程师张汝范,冶金炼钢专家刘丕绩,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幼峰,著名教育家段朝黎,陕西省原省长程安东等都曾在国立七中苦读求学。

70余年的历史烟云已然飘过,考察团一行踏入智果寺,仍感到院内静穆肃然。大佛殿和藏经楼仍巍然屹立,千年唐柏为首的数十株古柏历经岁月沧桑,依然青翠挺拔,连同“圣谕神碑”为代表的明清石刻共同见证着一代明刹的昔日辉煌与历史厚重。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从楼台到书籍,从古墓到庭院,连泥土都散发着历史的幽香。藏经楼两边镌刻对联一副:“登楼破卷识国粹;诵经悉古怀玄奘。”此联出自大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之手。想必赵朴初先生,能为此留下墨宝,也是心有所念的。

智果寺见证了运城和洋县两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像洋县政协路主席所说:“要发扬原国立七中西迁办学,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新时代文化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运城籍明朝廉吏姚诚立与祖父——洋县为官18年

明代廉吏、四川按察使姚诚立,系运城市盐湖区杜家村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考中进士,万历二十九年—三十四年(1601—1606)任洋县知县。而此前,他的祖父姚如松曾在洋县任过12年的县丞。姚如松在洋县协理县事时,廉明刚正,办理诉讼,不谋私利,相继辅佐五任县令治政,为洋县百姓所称颂。史书记载:姚诚立在任洋县知县到任时,洋县百姓知其系原县丞姚如松之孙,百姓父老跪迎。姚执政洋县,继承先祖之志,为官清廉正直,勤政为民,兴修水利,泽惠百姓,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宽刑息讼,爱民如子,注重教化。姚诚立到洋县当官不久,即在县文庙启圣祠旁创建尊经阁,以陈放朝廷颁降书籍。他在洋县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亲自撰写、印发“洋民家训”和“作民要诀”,在洋县留下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和文化古迹。其后升任四川按察使,正三品,逝世后归葬故里,墓葬现位于运城市盐湖区杜家村。

2023年3月,运城一个文化研究会对杜家村姚家故居进行调研,发现其仍存绣楼一座、古墓遗址及房契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市政协组织人员赴洋县作进一步考察调研。

考察组一行,在洋县智果寺、溢水堰、土门堰、蔡伦墓祠、政协文史馆实地考察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收获了一批很有价值的史料。洋县是姚诚立与其祖父生前主要活动场地,可以说是这位明朝万历进士河东之子的第二故乡,他的仕途事业功名得以在洋县发扬光大。洋县百姓为姚家祖孙二人修建了“继美亭”,并由姚诚立同科进士杨明盛撰写碑文,立石为记。

在洋县智果寺留有五百年前姚诚立写的律诗四首石碑。其中一首《宿智果寺》“汉水东去抱城流,高阁空含物外秋。僧舍不关花雨乱,禅心常定钵龙游。尘根谁识功名簿,宦海难同心思幽。安得远公来接引,谈经时过虎溪头。”诗中表达了他心思不在“花雨乱”,不在“功名宦海”,而有一腔报国为民的凌云之志。此诗有血有肉有真情,更显其不凡的抱负和青松般的人格。无独有偶,在运城池神庙,也有一通明万历年间姚诚立的“河东盐池赋”碑,精美的词章,饱满的感情,一样令人惊叹。

考察组还来到姚诚立及祖父在洋县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溢水堰和土门堰遗址。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知县姚诚立捐俸金百余两,倡修石堰为长久计,推去积沙,巨石为底,上累条石,涂以石灰……高可及肩,长则亘河。其下流处预防冲激,多置圆石木闸。其外,贾峪中流,留龙口十二丈,渐低其半,以泄涨流……”在修堰期间,姚诚立每隔三日亲赴工地巡视一次,顺便犒劳工匠,从三十三年正月动工到三十四年三月完工后,可灌溉良田1500亩。

考察团一行站在当年修的拦河坝上,望着那巨石上所留下的一个个坑穴和流水冲刷巨石留下的累累深壑,仿佛一位老人在讲述着数百年前的故事。

王范蔡伦墓与龙亭蔡伦墓祠

洋县有着绵延的文脉,人文鼎盛,风物荟萃,厚重历史源远流长,先贤圣哲的美德泽润后世。洋县龙亭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他改进的造纸术名闻世界,加快了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他也是洋县从古至今的文化标记,是世界文明史上辉映千秋的人物,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古代巨擘之一。

考察组步入古柏参天、庄重肃穆、碑石林立的墓祠内,依次穿过沿中轴线次第排列的拜殿、献殿和正殿,仿佛随着时光隧道穿越了两千年,走进了蔡伦那充满传奇与辉煌、褒贬与毁誉的人生。

史书记载,姚诚立在任时将城东关三公祠(蔡伦、原杰、吴道宏)迁至龙亭蔡伦墓前重建。这是姚诚立主政洋县时的又一文化功绩。

沿着青石铺就的墓区主道行走数十米,两侧松柏耸立,石人、石羊、碑石并列两边,不远处是明万历年间立的“汉龙亭侯蔡伦之墓”碑,碑后是松竹掩映、青砖合围的蔡伦墓冢。据洋县县志记载:此墓始建于公元151年,是汉桓帝在蔡伦死后30年,为其平反昭雪后由当地guan员和龙亭百姓所建,并历次封植,后人连年祭祀。在蔡伦墓西侧,有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重现古法手工抄纸的全过程。

“谁言纸薄,尺幅千金,承载山河岁月;何为功高,瞬间万世,穿越宇宙时空。”

在运城市盐湖区东北25公里的王范村西也有一个嘉庆元年建造的高达7米的牌楼,刻有“汉龙亭侯造纸蔡伦墓”9个大字,南边是一条大沟壑,沟内有几孔窑洞,窑洞旁立有“蔡伦沟”石碑一通,半坡地带有蔡伦墓,墓前有嘉庆元年建造的牌楼一个,碑上刻有“汉尚方令蔡侯讳伦字敬仲墓”12个大字。

由此看来,洋县确和我们运城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因缘。

离开蔡伦墓祠,春风吹过,考察团成员抬头望去,高高的树枝上栖息着一对美丽的大鸟,这就是洋县独有的世界级珍贵鸟类朱鹮。朱鹮是祈福之鸟、吉祥之鸟,洋县是朱鹮之乡,朱鹮的发现惊艳了整个世界,洋县作为世界珍鸟朱鹮的种源地和最后的家园,蜚声中外,声名远播。

洋县之行架起了运城和汉中的友谊桥梁,再度加深了两地的文化交流。黄河文化和汉水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友谊之路已经铺就,愿两地常来常往,共同创造新时代秦晋之好的崭新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董尚立/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20:24 , Processed in 0.07006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