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谁最早称盬盐为“国之大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6 08: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东池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们在探索与研究池盐文化时,常常会提到河东盐有“国之大宝”的美誉一说。这“国之大宝”从何说起,又如何同河东池盐相联系,目前还尚无共识。本文就这个问题试作一番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笔者在互联网搜索“国之大宝”,在众多条目中,几乎都提到了“盐”。盐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盐税在历朝历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国之大宝”。就“国之大宝”的出处而言,能检索到的是三国时期河东安邑人卫觊所说的:“夫盐,国之大宝也。”

查阅史籍,“夫盐,国之大宝”,见于《三国志·卫觊传》。再早者尚未发现。

东汉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征讨袁绍,派治书侍御史卫觊去益州说服刘璋牵制协助袁绍的刘表,以利战事。卫觊到长安之后,由于道路不通被滞留。曹操遂任命卫觊镇抚关中。当时,不少外逃民众返回关中,多被驻扎在那里的割据将领收为部属,卫觊便上疏说:“关中膏腴之地,曾经因兵荒马乱,老百姓逃到荆州的有十万余家,听说老家比较安宁,都希望回来。而回来的人又无法干活,各路将领争相将这些人招收为部下,各郡县官方力量薄弱,无法与他们抗争,所以各路将领的势力就逐渐强大起来。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军队就成了后患。盐,是国家的宝物,自战乱以来未加管理,如今应该像从前那样设专人监卖,再拿赚到的钱买些农具、耕牛,如果有归来的百姓,就把农具、耕牛供给他们,鼓励他们辛勤耕作,积累粮食,以使关中重新富裕起来。远方的百姓听说了这些事,也一定会日夜兼程,争先恐后竞相回赶。再派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作为主将,那么就可以逐渐削弱各路将领的势力,使地方官府的力量日益强盛,老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这可是强本弱敌的好事啊!”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始派谒者仆射监督盐官,派司隶校尉治弘农。关中从此都听从于曹操。之后不久,曹操又以河东为“天下之要地”,遴选贤才要臣西平太守京兆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治理河东,特别重视教化,给老百姓以实惠,劝人耕田植桑,教人养畜放牧,百姓家家富足;然后修学校,举孝悌,修戎事,讲武备,河东于是安定富裕起来。杜畿在河东连任16年,以其丰厚的盐利和安居乐业的民众,资助曹操平定关中,跃马中原。史书上说曹操当时“军食一仰河东”,可见河东安邑池盐在东汉末年国家一统中,起到了“命脉”的作用。卢弼曾评论说,池盐官卖之议同枣祗的屯田之议,都是当时要政。足见卫觊这一建议的重要意义。

卫觊提出的盐池官办的上疏,被司马光收编在《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中。

卫觊上疏中的“夫盐,国之大宝也”,就字面讲,盐是泛指。时有池盐、海盐、井盐、岩盐,但就当时的人文要素、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通盘考量,这个“盐”当指河东池盐。

为《资治通鉴》音注的是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他是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榜的进士,他祖籍浙江,熟知浙盐、淮盐,在注释“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处,亦标明卫觊所说的盐,是“河东安邑盐池,旧有盐官”。曹操也是听从卫觊建议后,在河东安邑新设了盐官,推行盐池官办。

民国年间博士景定成先生总纂的《安邑县志·盐法略》中说:“三国时,卫觊尝上疏,称盐为国之大宝,请监实始税盐。卫氏生长安邑,故能为此言。”景老这段记述是说卫觊身居安邑,熟知盐池历史与现状,所以才能有“国之大宝”这个论断来。

卫觊是汉建陵哀侯、汉景帝时丞相卫绾的后裔,东汉贤士卫暠的曾孙。卫暠应东汉孝明皇帝之召,从代郡赴洛阳途中病故于安邑王范村,后子孙受赐在王范定居繁衍,遂成河东望族。卫觊少年早成,很早就以才学著称,曹操为司空时,就任他为属吏。先后任过县令、治书侍御史等职。魏国建立后,他与王象共同主持制定典礼制,官至尚书,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曹魏政权中颇有见识的政治人物。

卫觊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离河东盐池不远的王范。当时盐池被大户人家控制,卫氏家族当在其中。卫觊提出盐为“国之大宝”之宏论,促成了河东安邑盐池恢复官营之制度,凸显出他忧国忧民之胸襟和治国兴邦之方略。

依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之观点,笔者以为,如果没有河东安邑盐池存在,或者虽有河东安邑盐池存在,但卫觊没有生长在安邑,没有见过盐池,他便很难有感而发作出“夫盐,国之大宝也”的论断来。所以说,“夫盐,国之大宝也”,当源自河东盐池。

河东池盐被誉为“国之大宝”,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张博文/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0:40 , Processed in 0.07842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