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绛守居园池:山水四季 风雅千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6 1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无解神字
image.png
隋代花园
image.png
洄莲亭 薛丽娟 摄

说起园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等,很少有人会想到在新绛县有这么一座名声不大但地位显赫的园林——绛守居园池。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之前采访“国保”绛州大堂时,就听说大堂后是绛守居园池,想一探究竟,但当时后面正在维修,无法直通到园池。这次,再次来到新绛探“宝”,便一路畅通直达绛守居园池。

造福一方的创举

新绛古称绛州,隋开皇三年州治迁到现址。可以说,唐朝之前,这里建制比较高,设州府,最高长官是太守。“绛守居园池”的“绛守”即绛州太守,“居”即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绛守居园池是绛州衙署的后花园。

进入园内,绛守居园池的导览图映入眼帘,上面还有园池的简介。

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绛守居园池和前面的州署建筑群同归为绛州署景区。现存园池木构基本是明清风貌,但园池的整体结构、水系等保留了历史风貌。

此园池为隋开皇十六年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开创。

梁轨在任期间,有一年绛州大旱,城池附近的井水又多卤咸,既不能饮,又不可浇灌田园,而相距不远的鼓堆泉却无序乱流。他考察地形,兴修水利,沿路开凿12道灌渠,引来清凉的泉水,解决了百姓饮水和田地灌溉的问题。当时部分水流至城内州衙后,形成了一个小水池,历代州官在此建亭台楼榭,植花载木,便是园池雏形,至唐代才发展成官署园林。

当年民间百姓深思不解,怨声载道,误认为梁轨加重徭役和赋税,是贪官、赃官。直到梁轨离任,他不愿受百姓责难,也是悄悄离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梁轨渠”灌田地、润大地,迎来了五谷丰登,养育了世代百姓。两百年后,百姓深感梁公恩泽大地,惠公及民之深,于是在泉水源头渠尾大建梁轨祠。

梁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主导的水利工程“有功于民则祀之”。到了唐代,散文家、绛州刺史樊宗师作《绛守居园池记》,让园池声名远播,为后人留下了关于这座园池的最初描述。

现在的绛州居园池里的土岗顶上依旧有纪念梁轨的梁公祠。虽然建筑不大,但位置居高,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的功绩被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北方园林的实例

进入园池内,曲径小桥景色宜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耸峙清水环绕,十分古朴典雅,又蕴含自然灵动写意之美,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山水园林。

整个园池东西长南北窄,以子午梁为界,分为东西两园,因为植物花卉的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景区景观。

院内有一座二层古建筑,名“嘉禾楼”,又名静观楼、大仙楼。嘉禾意指生长茁壮的禾稻,此楼为当地知州祈盼老百姓年年五谷丰登而建。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乡间百姓至此膜拜者络绎不绝。从嘉禾楼而下,不远处有一座假山,从那里穿过六角门,门上有一个砖砌的影壁,旁边竖着一个大大的红色问号标记。

“关于门上的四个字,为无解神字,众说纷纭。据说1965年,郭沫若来运城盐湖,有人拓了字给他看,他认为是‘紫气无疆’。”新绛县博物馆馆长刘媛媛说。

假山后有一个尖顶的亭子,传说此处为园池的“春景”,春暖花开时节,亭外迎春花迎风摇曳,颜色迷人。

不远处是望月台,此为一处观景高台,上面有一座嫦娥奔月的石塑像。拾级而上,北可观龙兴寺之气势,东览汾水逶迤,远眺紫金山色,近观街里井巷,将咫尺园林与园外山光水色连成一片。

园池东部是一水塘,因塘水深广,水波粼粼,呈碧玉色,故名“苍塘”。塘中有两座小岛,岛上各建有一亭,西为“孤岛亭”,东为“拙亭”。据说深秋时节,一泓秋水金风送爽,亭周秋菊迎风独立傲霜而开,为园池“秋景”。

从亭中下来,东北方向是宴节楼遗址,据说当年登高上楼,可近览市街景色,远眺汾水风光。

沿着花间小路而行,远见一通墓碑孤零零立于草丛中,上刻斛律光之墓。斛律光是谁,他的墓碑为何立于此?

据刘媛媛介绍,斛律光是北齐名将,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其父斛律金也是史上名将,家族世代武将,属敕勒族。著名的《敕勒歌》说的就是这个民族的满腔豪情和壮丽风光,而将此民歌翻译成汉语的,正是斛律金。斛律光当年觉得绛州是块风水宝地,逝世后部下便将他葬在了此地。随着园池历代扩建,慢慢地,此墓便被圈在了园池内。墓地如此和谐地被圈在山水园池内,数代州官并未移动,可见古人的包容性。

小路再往上,便是“梁公祠”,位于全园的最高处。之后便是虎豹门,其得名于门上的两幅彩画,左边绘猛虎,右边画豹子,代表着权利与威严。古时,guan员退衙到后花园游憩消遣,必经此门,此门与州衙相通,今人从此可去到绛州大堂。

西园以洄莲亭为中心,为明承唐制重修,高约10米,高耸似阁,三面皆窗,外围环绕着石栏。

绕道北面只见一片水池布满荷叶,一个亭子半架于池上,匾额上书“洄莲亭”。池边立有歇石,一面刻着“动与天游”,一面刻着“一泉西北来”,将园林“夏景”,池畔与阁亭半水半陆,绿柳成荫,池中荷叶连连,描写得十分生动。

在洄莲亭西边的小路,左右花墙,两旁古柏翠竹,奇花异草,为园林“冬景”。

穿行于亭台楼阁、步道水景之间,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每一刻都是享受。这里的一草一木皆风景、一事一物都关情,是人间岁月静好,是挚友重逢安好。

古人风雅的见证

这里不仅是风光秀丽的花园,更是底蕴深厚、人文风流的文化殿堂。

古人素有以诗会友的雅好。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在绛守居园池咏诗作赋,留下了墨宝。从园池内展板上的诗词,可看出不下十位名人留下了文采斐然的诗篇。

绛州自古以来就有“水旱码头”之称,贾商云集,经济繁荣,政治地位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除此之外,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受友人之邀,才有如此多文豪在绛守居园池留下佳作。”刘媛媛说,“欧阳修的老丈人家就在绛州,范仲淹曾外放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任过绛州通判,梅尧臣也来过绛州。”这几位都是享誉文坛的大诗人,无论官职、声望还是成就,堪称当时的翘楚。面对园中美景,他们肯定会诗兴勃发。

欧阳修一首《绛守居园池》开篇便说“尝闻绍述绛守居,偶来览登周四隅。”接着颂扬园中美景,“柏槐端庄伟丈夫,苍颜郁郁老不枯。靓容新丽一何姝,清池翠盖拥红蕖”,可见其磅礴气象。

范仲淹诗题为《绛州园池》:“绛台使君府,亭台参园圃。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池鱼或跃金,水帘常布雨……静境合通仙,清阴不知暑。”寥寥数十字,将一泓碧泉写得气度不凡。

富弼的《嵩巫亭》:“平地烟霄此半分,绣楣丹槛照清汾。风帘暮卷秋空碧,剩见西山数岭云。”

有宋诗“开山祖师”之誉的梅尧臣诗题为《寄题绛守园池》,“老柏麝不食,古色侵青冥。浅沼龙不入,秋水生浮萍”。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诗人,有了这些诗歌,绛守居园池才超越了风光之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变为了一座雅园。这样一座花园,怎不令后辈文人心向往之。因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文章艰涩难懂,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写了一篇《拨开“涩”雾看园池》,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从此,园池声名鹊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走进这座千余年前的园池,感受厚重历史,寻找文脉渊源,同时也享受了一种山水四季、风雅千年的生活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人文、园林共为一体。古人这种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和行为实践,对今人更有一种启迪意义。


记者 薛丽娟 文 / 卫行智 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07:44 , Processed in 0.07329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