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随笔] 我写二十四节气_梁 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7 17: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11月30日,我国“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申遗成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总结的雨热运动规律的承认”,我想,我要尽自己所能,踩着历史长河的步点,再弹奏一曲历史文化的琴弦。

我写《二十四节气农事养生》最初也是机缘巧合。之前我曾写过《历史二十四孝故事新编》一书,《乡镇论坛文化版》连载后,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17年,《二十四节气农事养生》在《乡镇论坛文化版》连载,但未出版。其缘故是觉得应不断反复打磨修改,慢慢解读、感受、体会二十四节气给人们带来变化,从而促使作品更趋完美。

寻觅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

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二十四节气是对深厚文明史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规律的反映和总结。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二十四节气最早成书于《淮南子·天文训》。然而众说纷纭,目前很难找出一个确切的开端。

远在二十四节气出现以前,百姓往往通过观察星宿安排农事。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上古时期,普通百姓也需仰观天象,以确定季节变化,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传说,神农氏、唐尧等长期活动在我省晋南地区,对节气的观察与创设应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尧时期,我国已经设有专门观察天象的guan员,分别以“鸟、火、虚、昴”四星在黄昏时中天作为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标志。考古发现对此也有印证。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出土一件残长171.8厘米,且有43个色段端点的漆木杆,疑似标注中天日影的圭尺。一般来说,测量日影、标定时间是独属于王的权力,而陶寺是传说中古代圣王尧舜的都城。上古的典籍《尚书·尧典》中又有“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考古发现、传说和文献三者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陶寺不仅是最早中国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国传统历法的开端。神农氏、唐尧等先贤长期活动在我省晋东南、晋南地区,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农作物生长繁茂,对总结提炼节气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只有在黄河流域,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才更是分明。

春秋末至战国初又产生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两至”“两分”和“四立”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气。传世历史文献中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是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已和现在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次序完全相同。现代气象学长期的观测资料表明,山西中部、南部地区的气温、气压、降水、湿度、风速和日照等气象要素与二十四节气具有非常典型的重合性。以二十四节气为坐标,可以非常方便地反映古往今来气候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种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已为老人稚子背诵的节气歌谣。这足以说明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历法,是物候农事,是文化民俗,是人与自然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运用,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人永不言弃的传统文化瑰宝。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引发了气候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的祖先根据太阳直射在地球不同位置的气候变化情况,将一个太阳年结合农时周期进行二十四段的划分,也就是地球公转每隔15度,划分一个节气,24个节气,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而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传说中记录了上古重要文献的《尚书·尧典》中,已经出现了“二分二至”的记载。而据说商朝,人们使用四个节气,周朝时增加至八个,这便是“四时八节”的由来。

古代《逸周书·时训解》首先记载,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北魏《正光历》又将“七十二候”正式载入历书。

我国地大物博,南疆北域,季节差异大,尽管有二十四节气,但时差和季节,在各地却不尽相同。这样问题就来了。在什么地方节气与季节能合拍一致?

二十四节气对民生的贡献和意义

毋庸置疑,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们长期观天测地的经验总结。但是,对二十四节气与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的关系,特别是《淮南子》中完整提出二十四节气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笔者认为,其一是农学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作文明的起源很早,尤其是在黄河、长江一带。这不仅反映出先秦至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达,中国古代农学发展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其二是生态意义。二十四节气既有着特定的农学内涵,也体现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期,天灾都会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在理论上试图通过二十四节气的提出,确立起规律性的农业时序观念,促使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之间形成稳定和谐的良性关系。这也体现出古人敬畏自然、因循规律的环境生态主张。

其三是文化意义。虽然二十四节气直接记载的文字并不多,但古人在提出二十四节气时,已经把它放到“天文”的思想文化语境中,使二十四节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四是地域意义。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不但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意义重大,作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文化标志之一,极具现实的影响力。如何在保护中深入发掘,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发掘与利用,对我们而言,其重要突出的地域意义不言而喻。

以全新表达诠释二十四节气

考虑到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笔者阐述二十四节气尽量以全新的表达,在多样性、可读性、接地气上下功夫,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感觉。

一设计精美大方。二十四节气是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季节,都要与传统文化相适应。为此我在二十四节气中,为每个节气搭配了一幅“节气”剪纸。这些剪纸是由新绛老年大学剪纸班年逾八旬的老校长吕学峰以及刘宝珍、刘变玉等学员剪成。这些剪纸给观者一种“看着一幅幅精巧的剪纸,仿佛触摸到时光的律动,慢慢数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像似经历了一年的轮回”的感受。同时,笔者还在每个节气前附了对应的诗词。这样文图并茂的形式,也便于读者理解。

二要有可读性。四季变化、农耕生活、养生方式是二十四节气的表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对农事生产和农民生活有重要的指导功能,而且对于群众也有多方面的文化启迪和社会功能。二十四节气延续至今,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耕种来说,庄稼收割、土地耕种等采用自动化和机械化的耕作方式,比过去省时、省力了,这是新变化、新生活,必须在二十四节气中有新的提法。

三要关注养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养生理念在新生活、新产品、新理念下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饮食等也更加多元。尽管二十四节气中也涉及养生内容,但有的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生活。因此,笔者悉心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事特点,并用心记录。比如,人们饮食习惯是养生中的一个新课题。现在心脑血管和“三高”等疾病的高发,成了我们生活防范高地。为此,笔者便根据这些变化,对心脑血管的预防和医治作了一些论述。社会在发展,二十四节气也要有适应发展的新表达、新论述,这样,二十四节气才能鲜活充满生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2:15 , Processed in 0.06351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