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关公被尊称“关夫子”的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31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017feda-cd45-4ea5-97b7-df856bb9c218.jpg.jpg
关羽

前几日,随同解州关帝庙同仁一行,对河南洛阳、许昌等地《关公信俗》寻访调研。当来到当年许昌曹魏古城中心文庙东侧、基本格局为“一宅分两院”的关宅(又称许昌春秋楼),穿过山门、钟鼓楼、春秋楼、关圣殿等外院,走进相传为曹操赐封给关公的挂印封金堂、水榭、问安亭、甘糜二后宫等内院。

在这里,深情地叩拜了秉烛达旦、夜读春秋的“关夫子”。夫子,本指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关公喜读春秋,践行儒家思想,尊称其为“夫子”。关公被称为“夫子”,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关新刚

关公受封赐爵,载明了尊称“关夫子”的历史依据

关公夜读春秋,喜读春秋,《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本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写周瑜死后,鲁肃接任,吕蒙对鲁肃说过这样一段话:“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关公读的《左传》,也就是《左氏春秋传》,最为重要的是这句“讽诵略皆上口”。“讽诵”本指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地朗读或背诵。“皆上口”的意思就是顺口而出。也就是说关公对《左传》很熟悉,甚而可以背诵。除此之外,“略”是指简明扼要的分析总结,也就是说关公不仅会背,还能总结出大意。从上述记载中,我们看到了关公读《春秋》,竟然能获得对立方吕蒙和鲁肃的首肯和认可,足以说明关公的文化功底令人折服。

《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它作为我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史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之一、历代儒家学子的重要研习史书和经世致用的必修科目,自古以来,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善读它,至少应是一名学识匪浅的儒将了。

关公喜读《春秋》,为家风使然。关公祖父是个治学深厚的人,曾为训蒙之师,“冲穆好道,常以《春秋》《易》训其子”。关公出身,正如《三国志平话》所述,应该是读书人出身的文人世家。

皇帝敕封,既要经礼部提前研判,又要顺应时代,博得民心,因而清康熙四年,康熙皇帝尊封关公为“夫子”,与孔夫子并称。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又封关公为“山西关夫子”,与孔夫子同尊。清代雍乾时期,“关夫子”称谓最为昌盛和流行。

解州关帝庙西门,矗立有一通清代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仲夏月,时任解州州守言如泗所立的“关夫子故里”石碑。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关帝庙多置有“山西夫子”“山西神圣”等巨幅匾额及碑刻。

关公行为举止,营造了尊称“关夫子”的浓厚氛围

关公允文允武,智勇双全,有诸多的典故和传说。《三国志·蜀书》中写道,关公与周瑜、曹操等人常有书信来往,言谈举止不凡被世人认可。曹操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一,他不仅特别赏识关公的“忠义”,还十分爱戴关公的“才华”。《三国志·吴书》还记载,周瑜自幼刻苦读书,才华横溢,是绝对的学霸,关公能和这两人无障碍语言交流,文化功底应该不相上下。

史书又记载,曹操因刘备不中他的“二虎竞食之计”,使出“驱虎吞狼之策”,借天子诏书要刘备讨伐袁术。刘备虽知是计,但“王命不可违也”,准备出征时要留人守徐州。关公说:“弟愿守此城。”刘备说:“吾早晚欲与你议事,岂可相离。”可见刘备常常与关公“议事”,听其所知,取其所见。

关公被曹操围在土山,好友张辽前去劝降,关公思虑后听其劝“降汉不降曹”。降将,这在汉代以前是为人所不齿的,尤其对于一个烈性汉子而言,这比死还要难受。关公之所以能作出这样艰难的选择,就是要保存有生力量,保护二位皇嫂,以图东山再起,以谋匡扶汉室。

关公辞别曹营后,曹操采纳张辽之计,追至灞陵桥前,假借为关公告别敬酒、赠送锦袍,欲趁其下马受礼之时将其擒获。但关公恐其有诈,将计就计,灞陵挑袍,并不下马,使曹操诡计落空,无可奈何,只能举目相送。

关公千里走单骑寻兄路上,凭勇气、靠智谋,将计就计,过关斩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尤其是在古城相会前斩杀蔡阳时,更是灵机一动,“用计”转移对方注意力,迅速取胜。

关公单刀赴会时,青巾绿袍,稳坐船头,身边周仓捧着大刀。离开时,关公假装醉酒,扯着鲁肃为人质,安安全全到江边,众吴兵目瞪口呆地看着关公登船“乘风而去”,却不敢出手。此举可谓儒雅之极、机智之极、超然之极!

关公镇守荆州挂帅出征战曹兵时,面对曹仁是有名的将领,于禁是水军都督,曹操派他俩带领七支约三万余人的精锐兵将,再加上抬着棺材上阵的猛将庞德,真可谓精兵强将敢死队!关公用智放水淹七军,曹军全军覆没,统帅于禁被擒,庞德被斩。关公施智“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欲迁都以避之”。

关公文化素养,夯实了尊称“关夫子”的社会基础

在《三国志·关羽传》记载中,有这样一段关公辞曹时与张辽的对话:“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在河南许昌灞陵桥东侧,有块明代立石的《关王辞曹操之图》碑刻。碑刻下部雕刻有关公灞陵桥挑袍时的场景,上部刻有《关王辞曹书》完整文字,其文曰:“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之上,普照四方;心在人之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某受降之日有言:主亡则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之耗,某已知,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厚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资,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台慈、照鉴、俯垂。关某顿首再拜,丞相俯下。”从关公辞曹百余字的寥寥数语中,我们应当肯定和敬佩关公的“文化素养”。

在运城关王庙、湖北当阳关陵等地,置有这样一尊碑刻,上书:“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作好人”。相传,关公曾教导关平说:“凡将者,只好武,不识文,愚者也。”并以“四好”教子垂训,因而“四好”碑又称“四好”遗训碑、“四好”箴言碑。

在河南许昌春秋楼、河北涿州楼桑庙等地,还置有一尊《关帝诗竹》画碑。《关帝诗竹》又叫《关公风雨竹画》,该画竹叶竟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据《关圣帝君圣迹图志》记载,关帝竹诗碑刻,最早于明宣德年间在徐州铁佛寺地下挖得。虽然传说此画为当年关公在许昌春秋楼所作,但无确凿史料可考。198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还是将《关公风雨竹画》作为中国竹画的鼻祖收录进去。

《关公风雨竹画》以其“竹叶藏诗,借诗言志,托物寄情,寓意巧妙”而名传千古,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书画同源、诗画相通的艺术价值。此作不仅可使关公所画之竹标新立异,亦让关公自身文化素养与功底,跻身于名人诗家之行列。

关公文化功底,虽然正史《三国志》中没有介绍,但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作了评价:“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可以说,关公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后世的关公文化形成与繁衍,奠定了根基,注入了灵魂。关公,不仅仅是历史浪潮中造就出来的一位武艺绝伦、威震华夏的武将、战神,更是一名百姓膜拜、帝王尊奉的夫子、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05:14 , Processed in 0.067064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