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陈富国家庭琵琶弹拨和谐曲 古乐声声润家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4 12: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盐湖区,有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他们一家人坚持传统乐器学习、传承古乐,用传统音乐涵养家教,培养家风。

这就是陈富国家庭,在他家,乐器不仅是“乐”,让人乐观豁达、心情愉悦,更是“礼”,规范自身行为、知礼明义。

“父母为我打好做人的根基”

1962年,在条山之南的芮城县陌南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陈富国出生了。家中育有5个孩子,靠着几亩黄土地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苦,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只有自己奋斗才能创造新的生活。上学那会,陈富国除了向学校交5元生活费,吃的是从家里背的馍馍和咸菜。“就是因为那会吃得少,才没长高”,陈富国笑着说。

在陈富国的印象里,父母对家中的子女都十分严格。父亲虽寡言,但孩子们犯了错一定会指出来让他们改正。小时候,村里的沟底种了许多新鲜的蔬菜。有一次,陈富国和小伙伴们拔完草路过那片菜地,种菜的老爷爷看见他们,就摘了几根新鲜的黄瓜送给他们吃,小小的陈富国道完谢就把黄瓜装在草篮子里带回了家。回家后,父亲看到篮子里多出来的黄瓜,就问他哪里来的?他回答说是种菜的老爷爷给的,父亲听到后坚持要让他送回去,还让他写检查。懵懂的他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检查”,父亲一字一句地教他。后来的学习中,他学会了“不劳而获”这个词,明白了父亲对他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

母亲早年念过一点书,在当时也算比较有文化的人,总是温柔地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上学时,母亲告诉他们在学校要尊师重道;老师家访时,母亲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老师;平日里,母亲还告诉他们要与同学好好相处,不要随便起冲突,“我们家人穷志不穷”“要强大自己,不与人争长短”“做人要有底线,要善良”……

从陈富国记事起,家里每隔半个月都会举行一次家庭会议。大家围坐在一起,分别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总结。父亲会挨个问他们最近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耐心地为他们提供解决的办法,也会告诉他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不可以浪费,也不可以骄傲自满。母亲会坐在旁边,看着“开会”的孩子们,不时补充几句。

在这样温馨的家庭会议中,父母的三言两语就帮助孩子们化解了许多委屈,给了他们许多启示,兄妹几人在家庭会议中学到了如何去理解人生、理解别人,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多为社会、为家庭做点实事。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区分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家庭会议”影响下逐渐清晰明确。

“音乐给了我更好的出路”

对于陈富国来说,直到1974年进入文艺班学习前,他的生活一直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那一年,芮城县开办了美术班与文艺班,12岁的陈富国第一次接触到了音乐,开启了他与传统音乐的结缘之旅。两年时光,没接触过音乐的他学习了二胡、中阮、三弦等传统弹拨乐器,还学习了“线腔”。放暑假时,他会把乐器带回家,帮家里干完农活就钻到窑洞里练习,再苦再累都要练。母亲看着刻苦的儿子,也不打扰他,静静地为他准备吃食。

过了几年,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招生,文艺班的老师推荐陈富国去报考,进行更专业的学习。就这样,他和老师一起踏上了艺考路。那一年,报名考试的有3000多人,但艺校只招60人,陈富国报名的三弦专业只招两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他出局了。就这样,没考上艺校的陈富国又回到学校准备高考,并告诉老师他有一本《三弦演奏法》,可以送给考上的同学。后来,艺校老师专门来到他的学校,问他愿不愿意换一个专业再考一次。再一次坐在考场上,陈富国手持中阮,用一曲《饿马摇铃》得到了去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的机会。

“是母亲平时的教导让我愿意将书籍赠给同学,招生老师也正是因为这,多给了我一次机会。”谈起母亲,陈富国总说她温柔且坚强。

在艺校四年,三弦、中阮、琵琶等乐器为他打开了一扇旋律之门。学习时,陈富国谨记母亲跟他说的话:要不断挑战自我、强大自身,因此他决定挑战自己的专业,开始了“弹拨之王”——琵琶的学习。一开始,他自己跑到西安寻找专业书籍,拜访专业老师。打好基础后,他又针对一个一个音符抠细节,进行反复练习。到了饭点,他也总是等大家吃完饭了才跑去食堂,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练习指法。学琵琶的一年多时间里,宿舍的同学几乎没见过陈富国起床和睡觉,因为他给自己规定了8个到12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每回都等大家睡着,他才匆匆地从琴房出来,回到宿舍睡觉,有时候,为了不吵醒大家,他都和衣而睡;第二天大家还没起床,他随便抹一把脸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练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无论严寒酷暑,陈富国都坚持练习。“手被冻住再练活,练着练着就不僵硬了。”陈富国笑着说,“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哈气飘到琴上都会结霜。”

就是这样的坚持与刻苦,让陈富国毕业后留在了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当了一名琵琶老师。任课期间,他的课表总是满满的,最多时一周有45节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这一干就是20余年。退休后,他又挑战自己,学起古琴,还在运城市老年大学教大家音乐,与大家一起排练演出。陈富国一直说,是音乐给了他学习的机会,为他找到了更好的人生道路。

“做人与学艺并重”

“兴趣与规范并存,做人与学艺并重。”在陈富国的琴社里,摆满了学习的古琴和琵琶。他从不要求孩子们成为什么音乐家,他只想孩子们通过音乐能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学乐器当成磨炼意志、培养人格的方式,踏踏实实走好当下的路。

他希望通过音乐向学生传达道理,教学生弹奏优秀曲子,教学生做事和做音乐一样“有板有眼”,教他们认真做人,不能“出线”……

在陈富国看来,做人做事就跟学音乐一样,有了起调,就必须坚持做下去,不能跳出“谱子”,而且必须做到极致,直到尾音结束的那一刻。他对待孩子们也是这样。孩子们在陈富国的熏陶下,都爱上了中国传统乐器。

侄女陈熙在小学毕业后开始跟着他学习琵琶,特别认真。有一次,陈富国带她到琴社,指导了几下就让她自己练,陈富国则去别的教室上课,上完课就忘记了侄女还在琴社练琴,直接回家吃饭去了。等回到家想起来的时候,赶忙回琴社,结果看到小小的她还在抱着琵琶刻苦练着。陈熙最后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琵琶专业,大学毕业后到海南大学当了一名琵琶老师。儿子陈明从10岁跟着陈富国学习琵琶,到现在也已经25年了。尽管这些年学习紧张、工作繁忙,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琵琶的练习。

“现在孙女也开始学琵琶了,每天都练,最少一个小时,没有间断过。”陈富国说,通过学乐器教会孙女做人的道理才是他的本意。

一曲琵琶,声声动人。陈富国家庭以行动传承着积极进取的良好家风,弹奏出一曲和谐幸福的家庭乐章。

记者 王棉 见习记者 杨颖琦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1 20:03 , Processed in 0.07352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