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网红”西磑的“逻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8 1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居白墙灰瓦,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满花木,素雅的墙面装饰与随处可见的小广场、小凉亭、小游园、健身场……将村庄装点得精巧别致,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吸引着游客往来穿梭。这个靠山的小村庄成为附近的“网红村”。

村里改造环境 绿色生活理念扎根

西磑村背靠吕梁山,209国道和稷西公路从村中纵横穿过,素有“旱码头”的美称。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民介绍,作为河津市的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2019年以来,该村先后投资2000万余元,完善提升基础设施,让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变为美丽宜居的“网红”村。

“以前有运输车从村里过,巷道坑洼不平,到处又脏又乱;现在道路规划、环境整治后,村里处处都是景,很漂亮。门口就有健身器材,出门能游园、能健身,感觉很舒心。”家住村南主巷道的村民史改亮说。

走在村子中,随处可见带有西磑文化元素的花箱,“人人树新风 村村更和谐”“清污治乱除脏 植树栽花种草”……据介绍,像这样的花箱,该村共有150余个,随时提示村民坚持绿色发展。此外,一些花箱上还标注了“我是党员我带头,某某认领”的提示牌。如今,西磑村各家各户门前卫生、绿化实行定人定责管护,公共区域设置党员先锋岗进行管护,村民真正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

这只是西磑村改善村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围绕“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宜居宜业美丽家园建设,硬化了所有巷道,改造了排水渠和上水管网,栽植苗木25万余株,配备5个游园、4个休闲广场、4个公厕、2个停车场、上百件健身器材、环村林带19公里等,做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健身器材,有健身器材的地方就有休闲椅和灭烟柱等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农耕劳作主题休闲广场,以前就是个空院子,长满了杂草,附近的村民顺手就把一些生活垃圾堆到这里了。后来,村里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彻底清理垃圾堆、填埋小沟小塘,在空院子砌起隔离墙,并在墙上作画。院子中间还设置了主题小景,村民们自觉维护这片公共区域的卫生环境,再也不扔垃圾了。”村委会副主任张朋珍介绍。

“以前是我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反过来了,城里人都羡慕咱农村人的生活。闲时在家门口做做操、跳跳舞、游游园,老百姓都很高兴,日子越过越有劲!”西磑村先后被评为平安山西示范村、运城市文明村、运城市“五面红旗”示范村……提到这些荣誉,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环境塑造村民

绿色生活方式形成

乡风文明,美在环境,聚在民心。

走在村子里,巷道里、景点内,随处可见穿着红马甲、手拿扫帚垃圾袋的志愿者。一问才知道,这些“红马甲”都是村里的村民,他们自觉加入志愿服务队,每天都活跃在村主干道路、住宅小区,或清扫杂物,或运输垃圾。网格员张杨是村史馆旁停车场片区的卫生负责人,他说:“咱们生活在这里,就要保护环境卫生,这样自己生活得舒心,也能给来村里参观的人留下好印象。”

在这种文明风尚的引领下,村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现在,西磑村户户都有志愿者,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每天早上到所包责任区义务打扫卫生,并互相监督,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村干部韩二荣介绍,通过责任到人,人人参与,让义务打扫成为风尚,让文明种子播撒心间,既传递了志愿服务,又促进了互帮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生动实践。

村民杨仙菊在河津铝厂上班,倒班时,她带同事来村里“打卡”。“村庄变美了,我们村现在也成‘景点’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被吸引过来,还有周边村来‘取经’的……”杨仙菊的感叹道出了西磑村村民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现在,她没事就喜欢在村里拍拍抖音,“也让村里外出打工的人看看家乡新样貌”。

环境持续改善,来村里游玩的游客也多了起来。薛民介绍:“今年,我们村将因地制宜,盘活乡村闲置房屋,改建民宿,结合乡村生态旅游观光业,推动乡村民宿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让村民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近年来,西磑村持续推进村庄绿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游。

村民创造“网红”

绿色生活效应“外溢”

提升乡村生态品质,推动“网红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为“必要条件”。如今,西磑村的村民都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西磑村的优势和宝贵财富。

西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独具特色的凉亭走廊、青砖蓝瓦的老村遗居、古色古香的研学基地……这些都是西磑村的“过去”,也是现在的“网红打卡点”。

走到村史馆,沿路的垃圾筒上设置了“灭烟处”,“烟头不落地 西磑更美丽”的标语醒目显眼。“看看人家这地上这么干净,垃圾桶都像是一处小景,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游客杨先生说。

在研学教育基地,村民们的产品、手工艺品也很受欢迎。薛民介绍,近几年,该村结合学校研学旅行与教育实践主题,推进“研学+文化”“旅游+教育”融合发展。

在西磑特色小馆,油糕、馓子、猫耳朵、油饼等特色手工面食满足了人们的味蕾。“这些都可以在直播间预订哦!”韩二荣在该村电商平台销售特色美食

说到手工酵面馒头,做馒头的张秀梅有话说:“我就快60岁了,平时在家就是接送孙子、做做饭。现在在这里做纯手工馒头,有班上、有钱赚了,很有获得感。这得益于村干部为我们设立了帮扶车间。”

薛民介绍,该村有许多身怀剪纸、花馍、根雕、荷包制作技艺的手艺人,同时,现有的第二便民餐厅有空闲房间,水、电、气等设施完善,可以改造成食品加工车间、手工艺加工车间。“这样既能将村里的闲置公共资源利用起来,又能使村民在家门口赚到钱。”说干就干,村里迅速成立了帮扶车间,并动员闲散劳动力规模化制作手工制品。就这样,一笼笼雪白的馒头走上红白事的餐桌。单是手工馒头的制作、销售,就带动了数十名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至2000元。

望山见水,风光无限;漫步村落,乡韵悠然。变美的家园不仅让村民更加爱村护村,也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探索。随着村里着力发展生态观光游、研学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在手工传承、旅游讲解、电商销售等岗位发力发光。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助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就了西磑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西磑村越来越好,离不开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将坚持这一理念,修复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致力于发展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谈起未来发展,薛民信心满满。



记者 赵茜

摄影  赵茜 张国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6:18 , Processed in 0.07126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