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闻喜县“送中堂”的文化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2 1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文振西(右一)讲解为王海龙(右二)创作的中堂

image.png
孝老敬亲典范潘更卫收到的中堂

image.png
文振西(左)、温顺介绍中堂内涵

记者 王捷 文图

年节期间,热闹喜庆的春联凝聚着人们的希望、祝福、庆贺,成为家家户户门楣上的亮点。

而在全国第一个“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闻喜县,还有一种挂在中堂上的楹联,在日常生活中浸润、影响着这片热土上的人。自1999年开始,闻喜在楹联文化传承发展中,创造了一系列誉满全国的先进做法。这个为文明人、文明户、文明单位等“送中堂”的独特活动,就是新时代下楹联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成为整个闻喜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和新风尚,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那么,“送中堂”蔚然成风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近日,记者前往该县“中国楹联文化村”寺底村和建有山西第一座楹联文化大院的坑东村一探究竟。

萌芽:三幅中堂凝蓓蕾

如今的“送中堂”已成为大家口中的“精神文明之花”,发展得朝气蓬勃。据闻喜县诗联学会会长文振西和执行会长何沁学介绍,其实这一活动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一切得从3幅中堂说起。

2001年闻喜县东镇诗联分会成立不久,老会长赵景福被邀请到多次受省、市、县好评的碧海幼儿园参观指导。他特意带着30余名善写诗联的会员一同前往,大家共同创作了20多首贺诗和30多副贺联,以及装裱好的“甘泉水豢龙,但愿幼龙游碧海;峨嵋岭育凤,定教雏凤翔蓝天”精美中堂作品。幼儿园负责人收到后十分感动,连声感谢。

后来,分会副会长段方祺的女儿乔迁之时,为了装扮房间,特意邀请分会成员创作作品。大家创作了“荡荡峨嵋一劲松,风骨天然傲苍穹;诗书传世春秋富,丕振家声自从容”和嵌着她父亲名字的“方圆形仪依规矩;旗鼓声容入视听”中堂,赢得众口称赞。

分会常务理事、峪堡村德高望重的八旬老人段方向生活清贫,但几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大家送信送报,并出资2000多元为村里修了一条便民路,受到广泛赞誉。为此,分会特意赠给他“方圆有则中规矩;向背无趋知是非”的楹联和“方家辉毫丹心存,向阳花木逢早春。老有所为亮节在,师模贤俊德艺馨。暮斟诗情文苑秀,年酌联趣物华新。永伴诗书励后世,乐添雅风立古今”的藏头诗中堂,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这三次经历给了赵景福深刻启示,如今农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有的人家里却没有能表达主人心志的字画,加上很多榜样的精神值得歌颂传扬,何不将“送中堂”这一活动坚持下去,既能为宣传好人好事出力,又能促进老同志积极参与创作发挥余热,为弘扬新风添一份力。

这项由东镇诗联分会首创的“送中堂”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闻喜县诗联学会的大力肯定与支持,开始在全县推广

给谁送?怎么送?经过不断摸索,他们决定为文明人、文明户、文明单位赠送以中堂为主打的诗联作品。“文明人,指有一定文化、一定贡献、一定威望的人;文明户,指以文明人为主要成员、相处和谐的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指受过村或乡镇以上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文振西说。

“中堂”,原是我国唐朝之后宰相和明、清两代内阁大学士的别称。他们所说的“中堂”,是指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既体现了文雅,也是文化品位的象征。闻喜县诗联学会借鉴这一形式,根据受赠对象的经历、品格、功绩和社会评价等,以诗的形式写成中堂,再给两边加一副对联即中堂联,以达到品格高雅、辞藻优美、装裱考究、文如其人的意境。

中堂和中堂联一般以县诗联学会的名义送出,由水平较高的人撰书,其余诗联作品内容,则是参与赠送者从不同角度对受赠对象精神作出的肯定和褒扬。

扎根:深厚底蕴植沃土

这其中的受赠对象,便有寺底村诗联学会第一任会长温顺。因他创作的一副楹联在“饮水解困杯”征联中获奖,2006年,市、县、镇、村四级楹联学会100多人,特意为他赠送了一幅“一联传后世;几代获殊荣”中堂联。

早在2000年,以温顺为代表的几位楹联文化爱好者,在寺底村成立了诗联学会,他们也是闻喜县诗联学会的骨干力量。寺底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清代出过不少秀才。但2000年前后的寺底村,因为一些无端告状、闹事等歪风,成了人们口中的“烂杆村”。

温顺等一批人将楹联文化融入生活,不仅月月到县、乡学会参加“对联赶集”活动,还天天举办“楹联擂台赛”,用粉笔在水泥地上坚持写楹联、赛楹联,把楹联从纸上、地上写到墙上、门上,也写到了大家的心里。谁写得不合律,大家帮着修改;谁得了最佳对句,村“两委”还会给予奖励。慢慢地,越来越多村民加入进来,楹联创作日渐发展成一项群众性活动。人们在村委大院修建了楹联大厅、楹联走廊、楹联文化墙,在村里的路边、巷口竖起了楹联路灯杆,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挂上了木刻楹联,随时随地传播正能量。

随着时间推移,用楹联赞美新乡贤、倡导新规矩、引领新风尚的寺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曾经的“烂杆村”变成了誉满全国的“标杆村”,更是赢得了“中国楹联文化村”的殊荣。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浸润,“送中堂”活动在寺底村进一步生根发芽。20多年来,学会不仅发展了100多名会员,还将“送中堂”和村民过红白喜事、升学、参军等楹联创作,都义务承担了下来。

寺底村给文明户“送中堂”的信息传到了北京。1937年从寺底村走出去参加革命的老军人冯天顺,听说村里要建学校,特意捐款一万元。会员们为弘扬老人的奉献精神,创作了10多副答谢联和贺词,传统的中堂形式根本放不下。大家别出心裁,在中堂中间写了“乡情无价”4个大字,再用小字将6副楹联写在空白处,与书于两边的主题联融为一体,并将其命名为“众星捧月”新式中堂。冯天顺老人收到中堂后将其悬于厅堂,视若珍宝。

自此,“众星捧月”式中堂,成为闻喜县诗联学会“送中堂”中的独有形式。

老党员、老人大代表武玉梅百岁时,学会为她赠送了“一庭大雅天成玉;百岁懿德品著梅”的祝寿中堂联;老人去世后,又为她赠送了102字的颂德中堂。老人的家人在整理老人遗物时,发现一个包有人民币的包裹,还有一张纸,上面工整地写着:党费1000元,村委会、老年协会、诗联学会各500元。

老人的精神,令众人无不动容。这也让闻喜县诗联学会更笃定了“送中堂”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绽放:盛开精神文明花

寺底村孝老敬亲典范潘更卫收到了闻喜县诗联学会赠送的“倡孝延福——家睦还因贤孝子,寿长多在善良媳”中堂,并将其端正地挂在客厅,勉励着他和妻子及两个孩子。

无独有偶。闻喜县郭家庄镇坑东村退休教师王静澜用自家院子新建了山西第一座楹联文化大院,县诗联学会将文振西书写的中堂“追梦”,何沁学书“林茂村新环境美;人和德厚惠风长”的配联,赠送给坑东村村“两委”。村“两委”一班人表示将全力支持,把楹联文化大院打造成一个新品牌

闻喜县老干部局同县诗联学会联合成立《喜满堂》红联队,为坑东村村委会原副主任、第一村民组组长、一心为民掘井造林的致富带头人王海龙赠送了中堂。文振西撰书了中堂联“林海祥龙——志掘百丈富村井;乐捧一颗忘我心”;全国当代优秀楹联家党晓明撰中堂嵌名联“饮水思贤——海日磅礴开朗抱;龙泉荡漾映家山”;王静澜撰书中堂联“功绩显著——直捣龙宫掘富水;转包岭地益村民”。大家通过中堂,歌颂了王海龙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大公无私精神。

此外,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最美家庭裴建民、退休教师裴国臣、孝亲好媳妇刘丽云等典型家庭和优秀个人等,也都先后收到了该县诗联学会赠送的中堂。

……

这些都是“送中堂”活动的生动缩影。

因为传承精神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移风易俗,加之形式很有新意又便于操作,“送中堂”这一举措得到了闻喜县委宣传部的大力宣传和推广。

如今,走过20多年岁月,“送中堂”不仅走进了闻喜县其他分会,而且走进了机关、企业、学校,走进了乡村的红白喜事现场。闻喜县诗联学会为全县模范党员干部、星级文明户、致富带头人、新乡贤、好媳妇、好婆婆等“送中堂”及表奖联1000余人次,充分展示了楹联文化在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这些为社会做过好事的人,应当受到鼓励。这种实事求是、发自内心的赞赏,不仅可以宣扬受赠对象的闪光点,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乡风文明建设大有裨益。”何沁学说。

采访当天,寺底村的温顺、潘笃学、潘开基、李世民、李德才、史敬民、韩红代、宁宝玉等学会成员,一大早就开启了“楹联擂台”。沟通联律、讨论平仄对仗……楹联创作早已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据温顺介绍,在坚持“送中堂”的同时,自2017年开始,寺底村每年还会举办“弘扬国粹”暑期义务培训班,为该村及周边村的小学生免费教授书法楹联、国学知识、传统礼仪、面塑手艺等课程,弘扬国粹文化,涵养新风正气。

正如文振西在一次“送中堂”活动中总结的:“光荣了一个人,感动了一家人,激励了一村人,教育了一代人。”“送中堂”在众多楹联人的坚持和接力下,不断传承发展,早已成为一朵盛开的精神文明之花,成为弘扬时代新风、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1 21:27 , Processed in 0.07361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