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市7个项目入围 第四届山西省考古新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7 17: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绛县西吴壁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沟

image.png
上郭古城内西北部发掘鸟瞰图(上为西)

image.png
运城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铜鼎。

image.png
闻喜上郭古城出土的铜鍑。

image.png
辕村遗址出土的瓷器。

image.png
东下冯遗址夏时期“地坑式”窑洞院落正摄影像。

image.png
东下冯遗址夏时期发掘的绿松石嵌片。

image.png
平陆良庄夏时期遗址发掘的盆形鼎。
image.png

芮城坡头遗址出土的圈足罐。

image.png
2003年—2005年发掘的清凉寺墓地。

image.png
东下冯遗址航拍。

image.png
辕村遗址发掘现场航拍。

3月8日至10日,“2023年度山西考古项目汇报会”与“第四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将在太原召开。从市文保中心获悉,我市7个考古项目入围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度山西考古项目汇报会”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联合举办;“第四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由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晚报社联合举办。

汇报会和论坛将采取学术汇报的形式,邀请21个考古项目的负责人报告考古发现与收获。我市负责报告的7个项目分别是:绛县西吴壁夏商时期遗址、闻喜上郭—邱家庄东周遗址、芮城坡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夏县辕村新石器至夏商时期遗址、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平陆良庄夏时期遗址、夏县东下冯夏商时期遗址。

绛县西吴壁遗址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南距中条山约6千米。为配合开展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晋南地区商代聚落考古研究”等学术课题,2018年以来,开展了持续发掘和勘探工作。2023年的发现丰富了遗址内涵,对于厘清不同区域的聚落功能、深入了解遗址的聚落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IE4区手工业生产遗存的发现,说明西吴壁夏时期手工业生产可能是在周密规划之下进行的。陶、石范的发现,说明西吴壁遗址在夏时期具备铸造礼兵器的能力。以往我们认为,西吴壁夏代聚落仅能铸造小件工具,礼兵器需在王朝中心都邑的铸铜作坊方能铸造。本年度的发现突破了这一认识。

垣曲北白鹅墓地位于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属于北白(鹅)遗址的一部分。自2020年至2023年12月,已对该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考古勘探表明,遗址分布面积为20万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商周时期文化层和灰坑等遗存。共勘探出墓葬217座、灰坑241座、车马坑5座、陶窑2座。综合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垣曲北白鹅墓地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大型高等级贵族墓葬群,墓地时代应为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其中,贵族墓葬时代早至春秋早期,下限不晚于晋文公得南阳之时(公元前635年)。结合铭文和文献,此地应为召公家族分宗“太保匽仲”氏在成周畿内的采邑。北白鹅墓地为研究晋南地区两周时期丧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对于探索周代的采邑制度、晋南与成周的关系以及探讨晋南在整个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发掘,深化了对垣曲北白鹅墓地的布局、大型墓葬棺椁结构、随葬器物及其包裹物品等信息的了解。地下方舱发掘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也对进一步深入推进多学科合作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闻喜上郭城址—邱家庄墓群,位于闻喜县城东南约3公里处的鸣条岗东端,西邻涑水河,面积约6平方公里,于1959年发现。1973年至2013年,省、市文物部门先后9次发掘两周墓葬,曾出土过“贾子”匜、“荀侯”匜、申五矩甗、陈信父壶、“刖人守囿”挽车等铜器;据传上个世纪90年代盗掘的“子犯鬲”“子犯编钟”,也出自这里。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度的工作进一步证明上郭古城就是“古曲沃”,上郭古城以北考古勘探即邱家庄墓群勘探发现晋国中、晚期“公墓”和“邦墓”。

芮城坡头遗址地处芮城县陌南镇坡头村与西陌镇东升村的交界处,该遗址发现于1955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涵盖仰韶、庙二、龙山等阶段的遗存,此外还有部分二里头、周、汉代等阶段的堆积。2003年—2005年,对遗址范围内的清凉寺墓地进行了三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墓葬355座。2020年—2023年,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课题规划下,重点开展了遗址及周边区域的系统勘察、内外环壕的解剖及重点区域的发掘。考古发现证实,在石峁、陶寺进入巅峰期的公元前2100年前后,坡头先民不仅修建了庞大的聚落外壕,财富空前聚集,等级分化达到峰值,证实其社会发展也进入鼎盛期。同时,聚落中还出现了类似河套城防设施的半圆形生土“墩台”,加之大量具有东方风格的钺、刀、璧、琮等玉器因素涌入,表明这一时期,从东方到中条山,从中条山到大青山下,有着一条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接力式文化传播大通道,基于此,坡头遗址也成为以中原为中心历史趋势形成前夕的一个重要文化枢纽。

夏县辕村遗址位于夏县裴介镇辕村南侧,是一处以新石器和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本次考古工作自2023年8月初开始,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2023年发掘区位于辕村遗址的东部居中,靠近环壕,地势西高东低,文化堆积西薄东厚。整个遗址目前大致可划分2层。其中,第一层浅黄褐色砂质黏土,为近现代耕土层,第二层红褐色砂质黏土,为宋金时期文化层。本年度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辕村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性质和遗存特征。其中,辕村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是近年来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规模最大的仰韶时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启示。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中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随葬青铜器和玉器的两座墓葬属二里岗下层二期,为研究晋南地区夏商时期遗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平陆良庄遗址于2022年在平陆县良庄村南建设用地范围内勘探发现,初步判断为东周时期。2023年7月底,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运城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复探并进行试掘,明确良庄遗址为夏时期。从陶器特征来看,良庄遗址具有浓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其文化面貌与中条山北麓的东下冯文化差别明显,应属二里头文化,其时代可早至二里头二期。此次良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条山南麓平陆、芮城两县第一次正式发掘夏时期遗址,遗址现存面积虽小,但出土的绿松石、铜器等遗物显示该遗址非普通聚落。良庄遗址南依黄河、北靠中条山,翻过中条山即运城盐池,恰好处在沟通晋南与豫西地区交通要道——虞坂古道的要塞处。以往调查在良庄遗址附近还发现有东太、前柳树凹等夏时期遗址,这三者或许可构成中条山南麓夏时期的聚落群。良庄遗址的发掘对我们探讨晋南夏时期的文化格局、夏时期晋南与豫西的关系、深入研究早期王朝国家对晋南地区的管理与控制等问题提供了关键信息和线索,是填补空白的重大发现。

夏县东下冯遗址位于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北,是目前晋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夏商聚落之一,是探索夏文化、研究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遗址。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安排下,2020年—2022年,持续对该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和勘探工作,了解了遗址现存范围和文化内涵,掌握了遗址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对重点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夏县东下冯遗址近年来的持续考古工作,了解了遗址的现存范围和文化内涵,探明了东下冯商城的平面布局,揭露出夏时期以“地坑式”窑洞院落为特色的居址区且兼具有冶铜功能,丰富了我们对遗址聚落结构的认识。I区“地坑式”窑洞院落的使用、废弃及夏商时期连续的地层堆积,为了解遗址的聚落变迁提供了新材料,有助于构建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的年代体系。发现的大量冶铜遗存,对研究我国早期青铜时代冶铜产业格式意义重大,进而为解读晋南“夏墟”的历史内涵,阐释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供考古实证。

记者 牛嘉荣



image.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12:14 , Processed in 0.066524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