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新编蒲剧《枣儿谣》诞生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9 14: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新编蒲剧《枣儿谣》诞生纪实
■本报记者 裴旭薇

近日,由市蒲剧团创作编排的清代亲情大戏《枣儿谣》,一经上演就蜚声河东,继而赴并晋京,誉满龙城,轰动京华。然而,它背后许多感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一个故事引发的夙愿

在《稷山县志》和《清史稿》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清康熙年间,吴城村的吴伯宗,父母早逝,所遗兄弟3人,伯宗尚未成年,两个兄弟更是年幼。后来,两个兄弟被人贩子拐卖失踪。为寻兄弟,伯宗行程数万里,足涉17省,历时19年,冻残身躯,九死一生,终使骨肉团圆。
      1990年,时任稷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柴林山,第一次走进吴城村,就被吴伯宗的故事和其至性至情、至仁至义的情怀所震撼。他当时就萌生出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的念头。后来由于工作变动,这一夙愿一直未能实现。但每当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兄弟反目成仇、姊妹大打出手、儿女争夺财产、推卸赡养老人之责,甚至将亲人诉上法庭等现象,他心底的那个愿望就更加强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千万个家庭的和谐,哪有社会的和谐?弘扬传统孝悌美德,对当前乃至下一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下定决心要把吴伯宗的故事编成一台大戏,让全社会都能学习和发扬。
      担任市政协主席后,柴林山把自己的想法郑重地告诉了稷山县委书记乔登州和时任稷山县县长李亚丽。此愿也正合二人心意,很快达成共识:为弘扬吴伯宗精神,康熙君臣能为其赐匾、写诗著文,民国官员能为其立碑、造像、建义民亭,共产党人更应该有所作为!

一个使命激发的担当

王艺华,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市蒲剧团团长。2014年,当柴林山把创作吴伯宗剧目的任务交给他,并交代由他主演时,他热血沸腾,欣然接受。但具体实施的第一步就遇到了“拦路虎”——寻找编剧的事真是费尽了周折。
      王艺华首先托人从北京找到一位年富力强、见多识广的青年编剧,又找到一位在省内外都很有影响、其作品颇受运城观众喜爱的剧作家,但对方都以时间跨度大、场景变化多、细节了解少而婉言谢绝。犯难之际,他想到了一个人——夏县退休干部高吉林。此人虽名不见经传,但在其数量有限的蒲剧作品《斩公槐》、线腔《“憨”局长还债》中,显示出不俗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让王艺华觉得值得期待。
      果然,高吉林交出的剧本框架令人眼前一亮。王艺华向柴林山汇报,计划12月底拿出剧本初稿,春节前研讨修改定型,春节后进入排练。但是,柴林山坚持要他们在春节前把戏排出来,抓住春节期间的黄金时间好好演一把!
      就这样,原本为剧本初稿写作安排的40天时间,被压缩了一半。11月28日,王艺华就电话联系曾为市蒲剧团成功执导贾菊兰夺梅剧目《青丝恨》的北京青年导演席凯,邀请他为《枣儿谣》执导,并让其与编剧联系,提前介入创作,为二度创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2015年元旦,剧本第四稿完成。
      1月3日,《枣儿谣》开排发布会召开。此时,距离彩排的最后期限满打满算只有40天。
      年近花甲的王艺华,在剧中戏份繁重,还要从演了几十年的小生跨越到老生行当,又有武戏情节,40天排练下来,人都瘦了一圈。
      贾菊兰,作为梅花奖演员,扮演剧中的二号人物枣香算是驾轻就熟,但每天她都是提前进入排练场,对自己的戏进行反复琢磨、练习,要把更好的一面展示给舞台。
      一级作曲、年近六旬的畅元发,为音乐设计夜以继日工作,不厌其烦地进行哪怕是一个音符的修改,力求作品的完美,勇攀艺术巅峰。
所有演职人员,每天早上8点准时进入排练场,开始一天的忙碌,有时还要加班到深夜。临近年关,他们还在进行彩排前的最后冲刺:装台,试装,走台,合成……
      终于,万众期盼的《枣儿谣》在稷山隆重首演。其间,演播厅传来近40次掌声,许多观众感动得潸然泪下。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波激动不已,直夸道:“这个戏编剧好、导演好、表演好、音乐好!没想到市蒲剧团能创作出这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好戏!”

一个目标铸就的辉煌

《枣儿谣》首演成功,让创作团队备受鼓舞。市委、市政府领导又提出新的目标:打造精品,让《枣儿谣》走进北京!
      为了这个目标,市委书记王宇燕、市长王清宪和市四大班子领导几次观看演出,高屋建瓴地指出《枣儿谣》的提升思路;市领导邀请省剧协领导和专家到运城看戏,倾听他们的分析指导;市文化局组织主创人员前往省文化厅,听取厅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给予补贴,稷山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竭力为该剧目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这个目标,市里召集戏剧、文艺评论新闻媒体、地方文化研究等各界专家、学者多次座谈研讨,寻求《枣儿谣》的突破路径;市蒲剧团抓紧该剧演出,在演出中发现问题,广泛征求观众意见;主创团队对剧本进行反复打磨,又先后几易其稿,几度改排。
      终于,2015年12月23至24日,应中国剧协邀请,《枣儿谣》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每场掌声多达30次。剧终,全体观众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演员几番谢幕,观众只是鼓掌而不离席。这个感人场面持续了近十分钟。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说:“演出效果非常棒,感染了首都观众,真是好戏在民间。”
      中国剧协原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王蕰明说:“看了《枣儿谣》,我热血沸腾。小剧种,地市级剧团,但演出了全国一流的水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著名导演黄在敏,《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伟等专家也纷纷表示,《枣儿谣》从编导方面讲,达到了新编剧目的一流水平。
      晋京演出结束后,该剧又在太原演出两场。同样,誉满龙城。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在高度赞扬之余,也殷切地希望《枣儿谣》能巡回全省,走向全国。
      《枣儿谣》在舞台的演出成功,在柴林山的心中并未画上休止符。他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力争把《枣儿谣》搬上荧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2-4 16:26 , Processed in 0.06412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