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界,陈初生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有极高造诣,更由于其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成就,令他成为当代书法界的一座高山。近日,陈初生受邀担任深圳特区报首届读者书法大赛顾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的书法学习经验。
学书法,好老师很重要
陈初生目前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书法院院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其实他的本职是古文字学家,而书法不过是“副产品”。回顾起他的求学历程,他感叹:“我们家穷,祖辈、父辈都没有上过学,直到我这一代才走进学堂。我很幸运,每个阶段都遇到了好老师!”
集毛公鼎字
陈初生出生在湖南涟源乡村,毛笔是他童年唯一的书写工具,所以他从小就用得很熟练。小学时,字写得好老师就奖励红鸡蛋,中学时,在书法比赛中得奖就会得到校长表扬,所以陈初生的兴趣一直没有中断过。“教育一定要保护受教者的积极性,要善于发现学生每一点的进步。”
鼎盛中华
而他的书法在大学以后得到飞跃,也得益于他的老师们。文革初期,他刚好在武汉大学读书,当时,一些著名学者深陷困境,而此时陈初生冒着危险潜行求教,老先生们犹如找到隔代知音,尽心将自己的所学教给他。其中,精通文字、声韵、训诂的章黄学派学者刘赜对陈初生影响巨大,每笔每划细加指点,所写篆书,逐字批注。陈初生感叹:“老师的点拨与示范,让我醍醐灌顶,真是胜读十年书!”
扇面书法
1978年,陈初生考上了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生,跟随著名学者容庚、商承祚等学习。这些学问大家并没有专门教他书法,但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告诉我,要取法乎上,追求典雅高古的格调,青铜器上的古老文字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窗开千里月,砚洗一溪云
当代人写书法“硬伤”很多
陈初生最让人叹服,也最能体现其学识水平的是他于1986年完成的65万字手写巨著——《金文常用字典》。“几乎所有的金文我都写过了,既提高了学问,又练了书法。”如今他评价自己的书法“最有功力的是金文,最有自己特色的是秦隶”。
史仆作尊壶 仆其万年 子子孙孙 永宝用享
在陈初生看来,写好字和学问密切相关,尤其是金文、篆书等古文字,当代人写常常会出现“硬伤”。“很多书法家字写得不规范。这固然跟现在的工具书鱼龙混杂有关系,但写字人在文字学上下功夫不够也是一大问题。学问没跟上去,就严重拉了后腿。”他表示,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往往是大学问家,他们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这些都是“字外功夫”。对于喜爱篆书的群众,陈初生建议,不妨文字学和练书法齐头并进,一边学一边写,把基础夯实,少走弯路。
幽兰出谷香清室,碧涧流泉入古琴
那么是不是楷书、行书、草书就可以忽略文字学基础呢?恰恰相反,正因为这几种书体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用到,所以人们容易疏忽。几年前,陈初生担任第九届国展评委会监审委员时,直接建议篆书金奖空缺,因为得分最高的那位书法家即使字写得很美,却由于错别字而与金奖失之交臂。而行书、草书等看似自由奔放,但依然有着其内在的法度,不能随心所欲。
还有一些作者,喜欢简繁体字混用,很不规范。“很多人认为简体字不够美。实际上把简化字写好,是当代书法家的历史使命。”
自强不息
对深圳书法前景看好
陈初生的书法作品不仅出现在学术殿堂中,更出现在许多市政建设里,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一部分:他去年为人民大会堂“人民万岁鼎”铭文,轰动一时;他为广州花城广场题写的巨石,成为游客竞相合影的对象;他为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的题字,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他表示,岭南地区不少城市都出现了书法公园、书法碑林,书法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方兴未艾,可见人们对书法的重视逐步提升。
一夕多欢,事唯博古;六时自省,道不求人
而深圳,又是广东省书法活动最为旺盛的一座城市。长居广州的陈初生常来深圳交流,在他看来,深圳书法来自五湖四海,各种流派的书风都有反映,显示了这座城市极强的包容性,所以深圳书坛是真正的百花齐放。“对深圳书法前景,我非常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