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形意篆书”
商周以及秦汉以后出现在“玺印”、“封泥”、“瓦当”、“镜铭”、“砖刻”等古器物上的铭文篆书,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形意篆书”。这类在大、小篆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夸张处理的古器物铭文,与当时帝王颁布通行的篆书文字,在功能与审美上的区别在于:前者端庄典雅,是以祭祀、记事等日常实用为其主要功能的,后者则是姿态生动,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更偏向于艺术审美,有着极强的艺术装饰性的特点。
当然,与其同时出现的这种非大篆,也非小篆,甚至是大、小篆兼容的“形意篆书”,还有“诏版”、“权量”、“布泉”、“虎殳”等古器物铭文。这类铭文大都根据器物的用场进行了艺术审美的夸张变形。其字体形态有方、有圆;其物质载体质地有青铜,也有砖、木、石、瓦等。器物的规格一般不大,文字也多为少数字;少者一个,多者八个、十个不等,文字和图形纹饰与器物形状混然一体,相得益彰,显得自然质朴,美观大方。
这类器物铭文的形体独特。有平正端庄之方形“缪印篆”;有字脚似悬针垂露之“悬针”、“垂露篆”;有线条曲折盘绕,飞走流动之“九叠篆”;还有形态如花鸟虫鱼之“虫鸟篆”等等。其在章法排列上也比较自由,或疏、或密;或有行无列;或有列无行;或无行无列似繁星列。其姿态也十分生动,奇正相生,大小相伴,虚实互补,高矮肥瘦等各臻其妙也。
这种“形意篆书”的文字线条美象环生。有的端庄典雅;有的流畅飘逸;有的古朴浑厚;有的雄健有力等等。总之,这类铭文与当时官方确认通行的文字在形态上的区别是很大的。这在当时,应该算是类似于现在的书法家们所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了。
可以看出,原始的“形意篆书”在各朝各代的竞相出现并流行不辍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精神情操、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蕴藏有独特的人类精神情感的一种外在的物化表征,是人们观念形态的一种诉求的表意符号。“形意篆书”的出现,为后世篆书字体的传承、演变,乃至篆书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遂成为当今书法等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古代“形意篆书”
战国时期烙在马蹄上的印范“烙马玺”,在当时通行的大篆体式文字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夸张处理,疏能跑马,密不透风,成为印章艺术构图的基本法则。
古代“形意篆书”
秦汉“封泥”上的篆书形态以方正为主,结体造型与汉印类似,平正端庄,朴厚典雅,成为后世印章文字之圭臬。
古代“形意篆书”
虎殳铭文。
古代“形意篆书”
汉代宫廷、寺庙等重要建筑上普遍使用的“瓦当”纹饰,其中有部分用了已经美术化了的篆书文字,其体式随形而设,字形的大小安排,笔画的伸屈挪让等艺术处理自然生动,结体布局巧夺天工功。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汉代城墙砖上铭刻的篆书文字,多数已经作了美术夸饰的艺术处理.线条婉转流畅,飘逸多姿。
古代“形意篆书”
汉将军印。
古代“形意篆书”
汉官印。
汉印篆(“缪篆”)为了适应方形印章形式的需要,将小篆体篆书由长方形“印化”为正方形,字形的笔画也因章法的需要而进行了疏密增减处理,繁简因势搭配,虚实相生,装饰或审美效果极佳,遂演进成为了一门独特的篆刻艺术门类。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汉印中有一部分篆书被美化成似花鸟虫鱼形态,其结体生动,造型诡谲,故被后人称其为“鸟虫篆印”,在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
古代“形意篆书”
垂露篆。
古代“形意篆书”
悬针篆与新莽币。
古代“形意篆书”
青铜洗、镜器物铭文。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古代“形意篆书”
隋 唐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官印尺寸较大,为了美观而极度充盈其空间,将篆文曲折盘绕,重重叠叠,故被后人称其为“九叠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