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字侧锋为什么没有虚浮的感觉
王羲之用笔,很多都是露锋入纸,侧锋切笔入纸。 但是行笔中是转中锋的,成“中侧并用”行笔,这也就是为何看到王羲之的线条饱满不虚浮的原因了。 以下找一些王羲之作品单字,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王羲之的字侧锋为什么没有虚浮的感觉
露锋入笔,起笔处有按笔,轮廓有弧度,这就证明起笔时就是“中侧” 然后按下去弹起的过程中就是转成中锋。
王羲之的字侧锋为什么没有虚浮的感觉
在比如这个字,起笔也是中侧锋,行笔依旧是。
锋尖的位置如下图画的一样。
王羲之的字侧锋为什么没有虚浮的感觉
锋尖如果偏一侧,不在笔画中间,则用的是侧锋。 如红色部分,用的都是中侧锋,以侧锋为主。 蓝色部分用的也是中侧锋,但是以中锋为主,笔尖大概都在笔画中间。 其实变化并不只有两种,只不过再添加别的颜色线条,就不好解释了。 只能大家临习的时候体会。
王羲之的字侧锋为什么没有虚浮的感觉
王羲之的字,侧锋多,但是中锋也不少。 二者间的变化都是一二一二···这种的。 非常协调。 而且王羲之侧锋的笔画,也都是中侧并用。 没有太侧,故而不让人感觉到一边“实”,一边“糙”的情况。 中侧锋运笔,是学王的基础。 起笔侧锋入纸,调中锋。 或者侧锋按下,弹起是调中锋,都是学王的基础笔法。 王羲之的笔法不难,但是想写成这个味道,着实不易。 如王珣伯远帖,晋时真迹。 用锋也是中侧为主,中锋侧锋不断变换。 其中“转”“折”“提”“按”的动作,就是调锋的动作。 或调中,或调侧。 总体上魏晋字以侧锋为主,之所以不显,只是因为那时候的侧锋是“中侧并用” 有中锋的力量,只不过比例小。 而中侧转中锋的时候,也少有全中锋,而是中锋比例大,也是有一点侧锋的。 因为魏晋人拿笔不垂直。 解释很迷糊,这个没办法,因为这个阶段就是读帖的阶段,有些人不会读帖,看起来自然迷糊。 有些人会读帖,就能看出其中变化。 因为变化频繁,所以难说清。 关键处就在“读帖” 而临帖就是实践。 因为临帖都少的话,自然看不到笔锋的变化,累死了也是读不出其中变化的。 二者相辅相成。 其实非常简单,只不过是多看多写。 如果产生了此类疑问,这种解释文章也没啥价值,因为能看懂文章的,自然会看懂帖。 帖都看不懂,这类文章看了多还是迷迷糊糊。 我写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帮助的只不过是那一点点人,他们正处于有疑问,还能看懂一些,但是有些没想明白的水平。 至于水平稍高或稍不及的,这类文章则是鸡肋。 让大家看这篇文章,浪费大家时间了。 如果真的是出在“正合适”的水平,看到这篇文章,如果觉得能理解,请点下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