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追记母亲袁桂英的百岁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3 10: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澎湃的精气神奔涌在我的血液里

□李春风
追记母亲袁桂英的百岁人生.jpg


我的老母亲袁桂英,生于1912年九月二十五日(农历),2014年二月二十七日(农历)病逝,享年103岁。



母亲出生在河南林县(现林州市)河顺镇一个十分偏僻贫穷的小山庄。姊妹三个,她最小,父母给她起名袁仙兰。她自幼父亲早逝,母亲路氏含辛茹苦,把姊妹三个养大成人。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农村,家无男孩,要把顶立门户这件大事办起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她16岁时,两个姐姐相继出嫁,家庭重担便落到了她身上。为了争口气,改变家庭和自己悲苦的命运,不受世俗偏见的歧视,她挺胸果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迎着风雨和艰难,在泪水和汗水的冲刷中,终于将一个女子的柔弱,蜕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坚强。

她聪明贤淑,善于理事,敢于担当。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正验证了这句话,在不长的时间里,她把里里外外治理得顺顺当当。地里的活,从种到收,犁耧耙耱;家里的活,纺花织布、洗衣做饭,样样都干到了极致。当时在十里八村都知道有这么个女孩子气度不凡,做派就像当年的穆桂英,乡邻的父老兄妹,见她都不叫仙兰,直呼桂英。久而久之,便有了袁桂英这个名字。



母亲在1931年和父亲成婚,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父亲所在的李家是书香门第,光景殷实。爷爷是清末秀才,论文论武都是当地知名的老先生,有威望、有胆识,爱国、进步、思新。为挽救失学儿童,在家里三间东房办了一个私塾,附近村里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

父亲兄弟姐妹九个,六男三女,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在家有私塾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给了母亲一个学文识礼的条件。和旧社会大多数穷苦家的女孩子一样,母亲不识字,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但对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强烈渴望,让她练就了非凡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母亲每天听私塾学生读书背诵,竟然凭听力背会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及《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中许多精彩文句。这些国学精粹,奠定了她一生的文化底蕴,融化为她的财富和智慧,成为她为人处世的标杆。

听父亲说,母亲进李家不到两年,奶奶就让她掌管家务。她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不论春夏秋冬、雪雨阴晴,总是黎明即起,把院里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等老人起来,就把饭做好了。三九寒天,每天晚上睡前都会把爷爷奶奶的土炕烧热,把被子铺好。夏秋季节蚊虫多,她睡前总要用艾条或蒿条驱赶蚊虫。老人病时,勤伺汤药,床前身后不弃不离,接屎送尿从无厌色,总是和言细语、体贴入微,把房内、床铺打理得干净整齐。在妯娌中,她从不说是道非,总是实心相处,尤其敬老爱幼,给妯娌们做出了勤俭持家、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榜样!



1945年,母亲随父亲来到运城买房置地,一肩挑起了家务、农务、敬夫教子的重担,在异地他乡扎根创业。

贵从勤中得,富从俭里来。勤俭持家是母亲的治家原则。她常用《朱子家训》中的话来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她以身作则从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油,就是一颗豆子掉到地上都要捡起来。

记得那时家里用的是油盏灯,一月要多少油,她都精打细算、心中有数。不到实在看不见时不点灯,灯芯大小都很在乎,用时拨大点,不用时小点。我们的衣服,真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孩子退下小孩子穿。农忙上地干活,农闲纺线织布。最苦的是冬天,母亲纺线坐在一个草垫上,本来就很冷,再加上纺车不断扇风,真是冷到了“骨髓”。而母亲一纺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实在冻得受不了就弄点棉花柴、玉谷秆拢拢火。常常是我们睡时母亲在干活,醒来早饭就做好了,她又准备出工上地。当时,父亲在外地工作,除夏收秋种、农活特别忙时,才会在家里待十天半月。农忙时,母亲总是早出晚归,上地时提上一壶水、带点吃的,下工时已是满天星辰、一身泥土。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含辛茹苦,无怨无悔。

母亲善于接受新事物,心灵手巧,做事专一,学啥会啥,会啥精啥。纺的一车好线,织的一机好布,做的一手好针线活。母亲织的布,不仅质量优良,而且花样繁多。大年三十晚上,母亲会等我们入睡了悄悄把新衣、新鞋压放在枕边,然后继续忙里忙外熬到天明。有了缝纫机后,母亲首先学会了使用,后又学会了裁剪,前邻后舍做衣服都来找她帮忙,但她从不厌烦。

母亲说:千经万典,孝义为先。记得小时候,一有空她就给我们讲: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及《二十四孝》的故事。母亲常说,人一辈子不容易,人人都要老,黑白布衫轮着穿,不论啥时候都不要嫌弃老人。

母亲无兄无弟,每到逢年过节,总要自己去给父母上坟、祭奠。到运城后,每年清明,母亲不惧山高路远回河南老家扫墓。年纪大后行动不便,每当我们去上坟,母亲总是千叮万嘱,一定要给姥爷、姥姥也供上。她对我们说,做人要清白,做事要诚实,对人要诚恳;说话要和气,处事要公道,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有恻隐之心,乐善好施。在她的教育影响下,敬祖行孝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母亲对孩子慈祥而不溺爱,体谅而不放纵。她常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一勤出富贵,一懒出百丑。姐姐9岁学会绣花织布,哥哥13岁学干木匠活,那时家里的木柜、板凳各种家具,都是哥哥的手艺。我们几个从小就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

父母常说: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人一条心,有钱难买针。母亲总喜欢说一首兄弟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由于父母的教育引导,又处事公道,总把女婿当儿待,媳妇当女儿亲,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姑嫂之间、妯娌之间,从来不红脸、不斗气,相互搀扶,其乐融融。

当年全家二十几口同住在四合院,院中有两棵石榴树和两架葡萄,每到中秋节,母亲都按各家人头把石榴和葡萄分给大家。家里过节买两斤月饼,也要切成小块,各家不多不少。每年换季织的布,母亲总是把大家都叫到一起商量,谁先谁后,不偏不倚。

母亲是我们这一带远近闻名的好老太太。她从河南老家住到现在的地方,七十多年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左邻右舍的和睦、友善从未变。母亲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街坊邻里关系是大事,待人接物,往来共事,不要占小便宜,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母亲年轻时,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去帮一两天忙。年纪大后,嫂子接上她的班,和四邻五舍关系也十分亲近。

母亲开朗乐观、爱说爱笑,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母亲一生学会了许多歌曲,也背会了戏曲中许多精彩的段子,但唱得最好的是《东方红》之类的爱国颂党歌曲。在母亲的熏陶下,家里年轻一代也都孝亲、爱幼、勤俭、进取。



我一辈子未远离过父母,人生的许多哲理、文化、作为,最早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因和同学打架违反校纪被停学三天。母亲很生气,让我跪到大门外,把一张锨和一个粪筐扔在我身边,厉声说:“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不好好上学就去拾粪,另一条是好好上学,学有所成,将来荣宗耀祖,自己有作为、有出息。仔细想想看走哪一条。”大冬天,我跪在冰冷的地上,北风飕飕地吹,穿得又薄,冻得直打哆嗦,足足跪了有半晌。有人劝母亲,母亲说,纵子如杀子,溺子如害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自此,我再也没有在学校犯错,也学会了对人宽容、忍让。成人后,在工作、生活中,难免遇到不团结、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但每次都有母亲的教导回响在耳畔:“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人和气是本事,遇事吃亏是福气”……许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可以成功化解。

有许多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等,第一次都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母亲喜欢一边纺线,一边背小曲教孩子们:

人生在天地间早立志向,莫学那朽木材粪土之墙,读书人务必求禹门激浪,口儿诵心儿想苦读寒窗,倘若是天开眼名登金榜,扬名声显父母名振家邦,回家去祭祖宗三声炮响,祖宗们在阴曹也有荣光,走大街过小巷人人夸奖,也不忘二爹娘养儿一场。

母亲说,这是劝人立志的,男儿无志不成材!

求学如登山,步步要争先,一步不及人,落在人后边,不下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这些话,看来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她所教诲的这些实言警句,总能激励我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



母亲在时,总有人向她探求长寿的秘密。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乐观大度,二是顺其自然。

母亲一生心胸开阔,即便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从不悲观、怨天尤人。即便是遇到怒不可遏的事,也能在瞬间自我调整、化解。母亲常说:遇事发怒、唉声叹气或流泪哭泣是最无能、没出息的表现。不管啥时候,人心要有一股劲儿,才能有精神。遇事心怂,百事不成。

母亲常说,睡觉是“十全大补”,比吃饭喝水都重要。她生活有规律,年轻时睡得少,一天五六个小时,且睡得快,说睡就睡,不磨蹭。十分困的时候,坐着打个盹儿,就能缓过劲来。上年纪之后,睡觉很规律,每天晚上八九点睡,早上五六点起床。上午十点后,必定要睡半个小时。睡觉足,一天总是精神饱满。

母亲吃饭不挑食,胃口特别好,百岁时,夏天敢吃冰棒。她爱吃红烧肉、米粉肉,每天坚持喝蜂蜜水、吃蔬菜。如果肠胃不通,就吃菜团子,喝南瓜汤、菠菜汤,或喝“四消丸”。母亲爱活动,百岁时坐到板凳上洗衣服、擀面、炒菜。她爱晒太阳,没事总在院里和巷道里转悠。她一辈子爱干净,室内每天擦抹拖洗,95岁时眼睛还能看到针眼,做针线活,东西放的地方有样有行,用什么一下子就找到,脑子很清楚。



母亲一生育有三男(二子夭折)两女,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条件下,把孩子们拉扯大,她所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母亲一生从小抱到大的晚辈就有27人。她41岁喜得大孙,61岁重孙见世,87岁又得玄孙。每逢节假日,看望母亲的孙甥婿女络绎不绝,尤其到了农历春节的除夕,母亲总是把崭新的压岁钱准备好,大年初一便挨个儿给孩子们发放。中午吃饭支起四五桌,大家喜地欢天,其乐融融!左邻右舍、门前巷后也有不少人携儿带女,来给母亲拜年贺寿,说是要沾沾老寿星的“仙气”。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荣耀的一生,是创造和奉献的一生,是慈祥而尊严的一生,是进取和智慧的一生。她虽然驾鹤仙游已有五载,可我却时常能感觉到她澎湃的精气神奔涌在我的血液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6 07:07 , Processed in 0.06641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