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稷山板枣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0 12: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稷山县唐枣园.jpg

我国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最早的枣树栽培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渐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到汉代,枣的栽培已遍及我国南北各地。在《诗经》中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

据古文献和民间传说表明,稷山板枣的栽培始于尧舜禹时期,大面积栽培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之时,栽培及加工技术成熟于东魏时期。在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翔实记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枣树的栽植及加工技术,即种枣法、嫁枣法、收法、晒枣法、作干枣法、作酸枣法等。前人栽树,泽被后人。逐后在隋唐、北宋、金元时期,随着“岐黄之术”的发展深入,历代皇室都将其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枣税成为当地主要税源之一。1949年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稷山板枣被世人所认知,稷山县也被誉为中国板枣之乡,板枣树亦为“县树”。在一代代后稷儿女的辛勤栽培与传承下,稷山板枣的栽培历史至今已有4000余年。

西晋(265~3l7)灭亡以后,黄河流域和长城内外长期处于各民族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后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到孝文帝时,为长治久安,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并实行“均田制”。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下诏均天下民田:“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均田制”主要是把久经战乱、荒闲无主的土地均给无田少田的人,规定种植五谷瓜果蔬菜、栽植桑、枣、榆等树。均田制施行后,各族人民生活渐趋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农村残破荒凉的局面有所改变,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也有力地推动了高凉县板枣的栽植。均田令颁行的第三年,即太和十一年(487)尚是“公私朔乏”。太和十八年,置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城(今稷山县东南三十里北阳城村),领高凉、龙门二县。太和末年,北魏已是“府藏盈积”了。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凉县(今稷山县)板枣得以大面积栽植,人民安居乐业。东魏时期,稷山板枣栽植及加工技术趋于成熟。稷山板枣栽植及加工技术的成熟,不得不提到生活在北魏末期至东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青少年时期,正值孝文帝极力倡导农业,朝廷议政都以农事为首。成年之后,贾思勰走上仕途,曾任高阳郡太守等职,而中年卸任后,他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亲自参加农业和畜牧业劳动。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至东魏武定二年(554)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枣的选种、繁殖、栽植、管理、防虫、保花保果、采收、加工等,均有科学的论证和详细的记载。当时采用的“反斧斑驳椎之”即是当今“开甲”“伢枣”术的先导。“凡五果丰桑,正月一日鸡鸣时,把火照其下,则无虫灾”,也就是今天灯光、火光诱杀法;“全赤即收”即红枣最佳采收期,今天仍然采用。由此证明,我国栽培枣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漫长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据清同治四年版《稷山县志》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枣税银两千八百三十一株,赋米一百一十三石六升。”这充分表明了当时枣税已成为稷山县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明崇祯年间,稷山板枣已闻名遐迩,每年金秋时节,成片的枣树上挂满了珍珠玛瑙般的板枣。站在高地,极目远眺,犹如一片蔚为壮观的丹霞,成为高凉八景之一。崇祯十年(1637),稷山知县薛一印在体察民情时,见此美景曾赋诗《万树秋霞》“江南橘绿日,塞北枣红天。色岂经霜老,味从戴露鲜。既嗟驰荔苦,还叹赐樱偏。处处赤珠满,催租了半年”,就是对当时稷山板枣丰收景象及经济效益的真实写照。

民间传说

据考证,稷山板枣的传说源于《述异记》。《述异记》载:“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相传远古时,稷山县有个村庄,名叫路村,位于吕梁山脚下。村里有个老实憨厚的青年小伙,名叫板儿,父母早亡,靠打柴为生。一天,板儿上山,看到两人坐在一块大青石上下棋,这两人正是吕梁山的山神。板儿便把斧子扔在地上,看起下棋来。两位山神在一盘棋的时间里,吃了三颗枣,并将枣核放在桌旁。板儿看得入迷,便顺手拣起,放进嘴里。当两位山神收拾棋子要走的时候,板儿才想起他还没有打下柴。当他转身拿绳担和斧子时,才发现绳子、扁担和斧把都腐烂了,斧头也生锈了。板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山神看着板儿笑着说,他俩一盘棋下了三年,吃了三颗板枣,板儿吞食了三颗板枣核就会力大无穷。板儿这才恍然大悟。山神临走时还送给板儿一本书,告诉他在最困难时翻看。

板儿得了仙书喜出望外地回到家里。三年来不住人的家,已经是破烂不堪了。板儿也不顾收拾房子,怀着好奇的心坐在灯下翻书。他刚小声地念了“天兵天将……”几个字,顿时,身着盔甲、持枪握剑的天兵天将站得屋里、院里、房上到处都是,并大声喝道:“叫俺有何事干?”原来这是一本调遣天兵天将的天书,板儿吃惊不解,急忙吸口气说:“吕梁山上拔枣树。”天兵天将又吼道:“拔下枣树哪里栽?”板儿回答道:“陶梁姚村胡家庄。”瞬间,天兵天将不见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吕梁山上的大小枣树都不见了,但陶村、姚村、胡家庄几个村的地里却长满了枣树,且结出又饱又大的红枣。人们为感激板儿,就称稷山枣为“板枣”。

历年殊荣

1957年,稷山县板枣进入国际市场。1961年,稷山板枣在山西省农博会上摘取116种红枣桂冠。1970年,参加广交会,并远销北美、日本和东南亚。1982年,在全国常州红枣鉴定会上,名列第一,被列为国宴食品。1986年,荣获北京全国食博会金奖。1992年,荣获全国农林博览会最高奖。1994年,荣获全国林博会金奖。1996年,荣获全国食博会金奖。

2000年,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稷山县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2004年,稷山县荣获“全国红枣产业十强县”称号。2009年,稷山板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枣”并位居榜首。

2011年,稷山县稷峰镇荣获中国特色乡镇“中国板枣第一镇”。2017年6月,稷山县板枣生产系统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生产系统位于稷山县城郊五万亩板枣观光园内,主要分布在稷峰镇和化峪镇的16个村,由稷山板枣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枣馍文化、古树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组成,是稷山板枣产业文化的链式体现,在中国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稷山县古称“高凉”,是农业始祖后稷(姬弃)的故里,亦是中国板枣之乡。稷山板枣是由酸枣演进而来,因果形侧面较扁,当地方言“扁”音为“板”,故叫“板枣”。稷山板枣素以皮薄、核小、肉厚、味甘著称,含糖量高达76.2%,较其他红枣的含糖量多一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5:47 , Processed in 0.075498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