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东周车子部件名称图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1 16: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周车子部件名称图论

摘 要:古代车子研究从汉到清主要依赖《考工记》,且众说纷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夏鼐先生第一次 把木结构的车子痕迹完整剔剥出来。20 世纪 30 年代起,考古学家先后在全国各地发现殷代至战国车子 痕迹,为东周车子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根据临猗程村墓地出土资料复原的车子,东周车子一般由 一辀、一衡、两轭、一轴、二毂、二轮和一舆组成。

关键词:东周车子;轮;辀;衡;舆

车子是古代交通和战争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由于它与古代人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不但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后世依然被研究者所关注。古代车子的形制究竟如何,《考工记》虽然有专章记述,但文字简略,又艰涩难懂。从汉代到清代,为它作注释和图解的虽也不少, 但由于车子本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复合工具,同时又缺乏实物证据,因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正如张长寿和张孝光两位先生所说:“这种闭门造车的状况只是在近古学在我国出现之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三十年代前期,在安阳殷墟、浚县辛村的殷代和西周的车马坑或墓葬中,都曾发现过车子的痕迹。但是,限于当时条件, 对于车子的结构都没有研究得很清楚。建国初,在辉县琉璃阁战国时期车马坑的发掘中,夏鼐先生才第一次把木结构的车子痕迹完整地剔剥出来。”[1] 这给了解和研究古代车制,复原古代车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由于古代车子都是木结构,木质都已腐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只能根据痕迹和土质、土色进行剔剥, 稍有不慎即将痕迹做掉,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且车子埋葬以后,某些部分甚至全部倒塌的现象司空见惯。至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就更不用说。所以,发掘一座车马坑, 剔剥一辆车子,古代车子实物资料的获得,特别是细部资料的获得,极为难得。

东周车子构件复原示意图.jpg

图 1 东周车子构件复原示意图

1980 年 12 月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陪葬坑内发现 2 乘铜车马,“为研究我国古代车制提供了唯一完备的实物资料”[1]。但由于 2 号铜车是模型,不是使用的真车,所以,研究古代车子实物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殷代和西周的车制, 张长寿、张孝光两先生已有精辟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只限于东周。

东周时期的车出土甚多, 从已经发表的资料来看,像临猗程村墓地这样保护很好的却极少见。程村墓地已发掘的 8 座车马坑,共出土完整车及残车 19 辆,学术界以程村资料为基础,吸取前辈经验,复原了一辆车(图1)[2]。现根据复原的东周车子对构件稍作介绍。东周车子主要部件及其各地出土实物的数据如下 ( 个别虽不是车子部件,但在解释部件的行文中又必须涉及的名称,也附带一并加以解释):

古代车子, 一般都是由一辀、一衡、两轭、一轴、二毂、二轮和一舆组成。通常两匹马或四匹马拉一辆车, 以辀为中,两侧各一马叫服马,服马两旁的叫骖马。一辆马车,有两匹服马和两匹骖马。驷马难追的成语或本源于此。

一、轮

每辆车有两个车轮, 形状、大小、部件和制造方法大致相同。每个车轮的部件及其相关名称主要有:

( 一 ) 牙

又叫辋。就是车圈,即车轮着地滚动的圆形木圈。东周车轮一般是由木条揉曲而成的两个牙片组合而成。

( 二 ) 辐、凿、蚤、葘辐即辐条。东周车子的辐条,一般在 26 至 30 根左右。最少的 25 根,最多的 44 根。每根辐条骹端插入牙中, 股端插入毂中。牙和毂容辐的孔名凿,骹端入牙的部分叫蚤,股端入毂的部分叫葘。

( 三 ) 毂、贤、轵

毂就是车轮中心的腰鼓形圆木,中空,一般由两半合成。外周插辐,内空穿轴。因轴中间粗,两端逐渐变细, 所以毂两端的孔向内的一端较大,向外的一端较小。内端较大的孔名贤,外端较小的孔名轵(轵在此处读鸡音)。

( 四 ) 轴、軎、辖

图 2 秦始皇陵 2 号铜车辀、当兔结构示意图.jpg
图 2 秦始皇陵 2 号铜车辀、当兔结构示意图

轴就是贯穿两毂而连接两轮的横木,两端承毂处逐渐收削变细,末端各有穿孔,上套圆形铜管。铜管有封顶的,也有不封顶的。铜管有上下相对的孔,与轴端的穿孔成一直线,用以穿锲。圆形铜管名軎, 锲名辖。辖, 东周以前多木质,东周以后多铜质。

( 五 ) 伏兔、画

伏兔又叫輹、轐,也称屐。即舆底左右两轸之下和轴之上衬垫的长方形横木。上平下凹,上方紧贴轸木, 下方凹口横卡在轴上。伏兔的外端与毂的内端相接。有些车子的伏兔上面向外伸出一段扁平的盖板,将毂和伏兔相接处覆盖,可以起防止泥土落入缝隙的作用。两侧伏兔各有一盖板。根据张长寿、张孝光两先生的考证, 这种盖板也可称之为画或变形画。[1]

(六) 轨距

车轮碾出的痕迹或沟槽叫辄,辄就是轨。所谓轨距就是辄距、轮距,即两轮之间的距离。

二、 辀

( 一 ) 辀、胡、踵

辀,即车辕。是车子中最长最粗的部件。辀纵置于车舆之下和车轴之上,与轴成“十”字形相交。辀在车舆下面的一段是直的,出车舆之后向前逐渐上翘。上翘部分名胡,亦称前胡;上翘的高度(即辀在车舆下成直的一段的延长直线,距辀上翘最高点的高度)名叫胡深, 亦称辀深。辀的尾端名叫踵, 辀的前端缚衡。

(二) 当兔

所谓当兔就是辀、轴之间的垫木。上面和下面都有凹口,上口纵向以含辀,下口横向以卡轴。但辀、轴相交处没有空隙而是紧紧相接的。(图 2)

三、衡

( 一 ) 衡、轙、辔

衡,就是辀前端的横木。辀、衡亦呈“十”字形相交, 衡左右两端至辀的距离相等。衡的中段较粗,左右各缚一轭。轭的左右两侧或外侧的衡上,立有圆形或半圆形的圈。这种圈叫轙,是用来穿辔的(所谓辔,就是一端系于马口两侧的衔环上,另一端握在驾车人手中的绳索 )。

(二) 轭、軥

轭,又称鸟啄,就是夹板, 南方有些地方叫枷端,是叉在马颈上用以拉车的“人” 字形挽具。上段垂直,名叫轭首;其下分为两叉,称为轭肢。两轭肢的末端,均向外朝上翘起呈钩形,钩形上翘部分名叫軥。

四、舆

( 一 ) 舆、轸、桄、鞇舆,就是车厢。在轴和

辀之上,位于整个车子的后部。舆底用四根木条(一般为方木)镶成矩形方框,方框绝大多数前后大于左右。方框内有竖向或横向的木条二至四根。方框边的木条就是轸,也叫轸木。轸有前后左右四轸。方框内的横木条或竖木条名叫桄,也叫桄木。轸、桄之上多铺木板,桄木竖向,木板横铺;桄木横向, 木板竖铺。轸上不铺木板的, 多铺藤、皮条编织的坐垫。木板或藤条、皮条之上供人跽坐的软垫(或席 ) 就是鞇。

( 二 ) 輢、軨、轖、门车厢四边置栏杆, 左右

两侧由木板及窗格形栏杆所组成的挡板,就是輢。舆左右前三面木板内的窗格形栏杆统名軨。而两侧輢的軨(栏杆),《车制考》[1] 中说就是轖,《考工记图》[2] 中说是轵。大概轖就是轵。至于舆之后,门两侧的挡板(包括木板及窗格形栏杆),它的古代名称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称谓。

东周各地车子供人上下的门,都开在舆后边的。所谓门,实际上只是一个缺口而已。门的宽度一般在 30—40 厘米。轼 , 就是舆前栏杆内的横木。其位置距离前栏杆的尺寸,约为舆进深的三分之一(一般是 30 厘米左右),距离舆底的高度约在 55 厘米左右。一般由前面 3—5 根支柱及左右各 1 根支柱支撑。( 转载于《中国民族博览》2018 年 2 月,有改动。)

(张晓萌/文  作者工作单位:运城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1:36 , Processed in 0.04463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