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一 心:年节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3 1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年,在人们的感受里,年在淡化,浓浓的“年味儿”越来越淡,那曾经留在许多人记忆里的美妙、醉人的“年味儿”,似乎已经消失了。

    尽管“年”在淡化,“年味儿”在减少,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年节情结永远存在。春节,不只是一个时节,也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此时,我们常常激发起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对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欣喜,对新生命开始的感悟,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期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关于春节过年的七言绝句,恐怕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在感受热闹浓烈的春节来临时,诗人也仿佛童心未泯,生命似乎年轻了许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客中守岁诗》中这样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据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过年方式与别人很不同,每至除夕守岁之时,他便把一年来所作之诗放在案几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并祷以“此吾终年苦心”之语,作为对一年劳作的总结。这种非常个人化的拜年方式,表达的是对年节和诗艺同样的敬畏之心。

   我们在中学读过的鲁迅笔下的过年的情形,让人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鲁迅还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段文字,很幽默又很温情地介绍了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的过年时的送灶习俗。

    丰子恺的散文《过年》、钟敬文的散文《岁尾年头随笔》都写到了自己故乡的年景。

    这种传统中的浓烈、醇厚的年味、年俗文化,让人羡慕,也让人感叹,这是割舍不断的对过去的年节、年味的情结,也是对传统的认同,这种精神认同,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年节文化中,这种对过年的醉人情景的描写、抒发年节的浓浓情怀,这种对年节的重视,这种把年节与生活传统建立起精神、文化的联系,是我们民族历史和传统中一道独特、美丽而醇厚的文化风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7:39 , Processed in 0.04303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