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华胥(氏)与河东的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8 11: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在对历史文化追根溯源中,华胥文化研究不断升温。

在全国百余名历史、考古、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的审慎研究和论证下,华胥文化的崇高地位得到了一致认定:

华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亲,华胥氏作为中华民族始祖母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海内外华人的认同。

诸多研究表明,华胥与河东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加强华胥文化与河东文化的研究宣介,对于河东作为“华夏之根”“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定位,对于提升河东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进一步增强运城历史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华胥氏多地之说

华胥氏是传说中华夏民族最早的先祖,她与华胥氏部落生活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由于上古没有文字,其发祥地流传颇多;又由于华胥生伏羲女娲,所以研究华胥就不可能把伏羲女娲割裂开来。

华胥文化大体有如下多地之说:

(一)山西河东说。以诸多含“华”字的地名尤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等史料记载及诸多华胥、伏羲、女娲传说故事及遗迹为依据。

(二)山西阳城说。有学者认为,阳城县析城山是远古时期的昆仑丘,传说伏羲、女娲在昆仑丘活动。

(三)山西吉县说。吉县人祖山人文遗存众多,建有“伏羲皇帝正庙”和“娲皇宫”人祖庙等遗迹。

(四)山西洪洞说。洪洞县侯村有女娲陵,宋开宝六年(973)《重修娲皇行宫碑记》载:“大哉娲皇之圣母乎!圣生本邑之河东,原籍侯村而故里。”

(五)陕西蓝田说。据《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载:“羲母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

(六)甘肃成纪说。王大有所著《三皇五帝时代》中指出:“伏羲出生地甘肃成县,长于秦安大地湾。”

(七)河南淮阳说。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八曰:“陈州(今河南淮阳)为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东关外有伏羲墓。”

(八)山东东夷说。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写道:“《路史·太昊纪下·女皇氏》说女娲生于‘承匡’。注云:‘(承匡)山名,在任城县东南七十里。’”

(九)湖北说。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八曰:“房州(今湖北房县)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

此外,还有华胥氏青海说、四川说、浙江说、江苏说等。

二、华胥华族居中原

上古时期,人们常常用部族名称命名地名,与“华”有关的地名,最早应出自华胥氏,这名称代表了“华夏”部族。华胥氏部落应该是最早居于中原的华夏部落。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华人种开天辟地》中指出:“自伏羲以来夏民族的发祥地与华族的聚居地俱在中原,故《疏》称:‘华夏为中国也。’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各华夏苗裔相继立国,变成多数,称‘诸夏’或‘诸华’。”说明从伏羲以来的夏民族的发祥地与华族的聚居地都在中原。而《河图》《洛书》及伏羲创造的“八卦”,都是华夏部族的产物。据此,可以确定,华胥氏及伏羲、女娲,都是华夏部落之人,他们居于中原。

据《礼记·王制》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礼记·王制》指出,华夏部落居于中央,即中原。东西南北为夷戎蛮狄部落。最早的中原即陕西关东、山西晋南和河南豫西的黄河三角地域。因此,我们寻找华胥氏最初的居住地,应当从这个黄河三角地域里寻找。

三、华胥雷泽与蒲州

关于华胥于雷泽生伏羲,许多史料都有记载。传说华胥生伏羲,《诗纬含神雾》曰:“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山海经·海内东经》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太皞(hào)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这类记载颇多,都是说雷泽那地方出现巨人的足迹,华胥氏女子履巨人足迹行走后,生下伏羲。从古文献记载,说明华胥氏是在雷泽履巨人迹。那么,也就是说,华胥氏部落境内必有雷泽,华胥氏姑娘是在雷泽履巨人足迹才怀有身孕生下伏羲。

古文献告诉我们,华胥氏姑娘是居住在雷泽的附近,她独自前往雷泽,说明雷泽距华胥姑娘的住地较近。关于雷泽,《墨子·尚贤中》曰:“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清代毕沅注:“今山西永济县南四十里雷首山下有泽,亦云舜所渔也。”说舜渔的雷泽在今山西永济市雷首山下。清乾隆年间纂修的《蒲州府志·山川》载:“雷泽在永济县首阳山下,南流入河。”据此所载,雷泽在今永济市境内。

2019年,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织著名专家学者对运城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编撰出《运城(河东)上古历史文化纲要》,在伏羲女娲一节中讲:“古来学者大多认为雷泽在济阴郡城阳县(今山东菏泽),但也有人认为雷泽因雷首山而得名,雷首山即中条山之最西段,主峰在芮城西北。《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或认为此处之“吴”通“虞”,即平陆一带之虞国,故雷泽应在芮城、永济一带。“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为世人所熟知,……运城境内与女娲有关的古迹主要有两处:1.芮城县女娲陵,2.闻喜县女娲庙。”

其实,《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首,鼓其腹则雷,在吴西。”有学者认为,这个“吴西”指今江苏省西部,是今江苏震泽。笔者认为,古人不会以一个如此广大的地域来说明在其西,江苏省南北相差几近千里,没有具体地点,无法确定具体地方。何况江苏不是华夏族的地域。这个“吴西”,当指今山西平陆县吴山,《括地志》曰:“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吴山。”这个“吴西”,指的是今平陆县吴山西边,说明雷泽在“吴山”的西边,在今永济市境内。

《尚书·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正义曰:“洪水之时,高原亦水,泽不为泽。‘雷夏既泽’,高原水尽,此复为泽也。”很清楚,这是雷夏泽,不是雷泽。而有的学者认为“雷夏泽”就是“雷泽”,说这个“雷夏泽”就是华胥氏履巨人迹的“雷泽”。古人用词极严谨,“雷泽”不会说成“雷夏泽”。如果把“雷夏泽”当作“雷泽”,则是错误的认定。而华胥氏族部落,以名称论,是华夏部族,居于中原,并非今山东境内的东夷部落。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善群就不同意此“雷夏泽”是“雷泽”的说法,他在《虞舜的活动地域与历史功绩》中写道:“再如以兖州的‘雷夏泽’来解释舜渔的‘雷泽’,也是不对的。清光绪年间修的《永济县志》在卷三《山川》中说:‘雷泽,在县南四十五里,首阳山下,南流入河,相传舜渔于此。’可知‘雷泽’也在今山西永济市。”杨先生确认,雷泽在今山西永济市境内的首阳山下。

综上所述,华胥氏部落居住地,应该在今永济市雷首山一带。

四、昆仑台在虞乡南

据《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独异志》记载了宇宙初开的时候,人类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两人为了繁衍人类,商议结为夫妇,兄与妹登上昆仑山,而对天发咒的故事。关于伏羲女娲所上的昆仑山,并不是现在的昆仑山。原始社会山河阻隔,人类活动的地域极为有限。而华胥氏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舟车,难以到达今天的昆仑山。有学者认为,上古之昆仑山即今中条山。据《山海经·第七章海内经·第三节海内北经》载:

7.3.3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7.3.9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7.3.20 阳污(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注(1)阳污(纡)之山

毕注:即潼关也,河出其下。……

注(2)凌门之山

郭璞注皆河之枝源所出之处也。

毕注:即龙门山也,凌、龙声相近。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市东,河所出。

据《山海经》所言,西王母所居的地方在昆仑山东部区域,昆仑山与潼关相近,《海内经》表述完昆仑山,就接着说潼关、阳纡泽、阳纡山、凌门等地。说明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在潼关东部的区域,昆仑山与潼关、阳纡泽、阳纡山、凌门、龙门等地相邻。《山海经》从昆仑山一路叙述下来,是从东往西叙述,说明昆仑山在潼关东面的中条山,距离潼关较近。《海内经》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据此地理位置,昆仑山在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和帝舜台的东南方。帝喾是帝尧的父亲,帝尧居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丹朱是帝尧的儿子,也居于今山西临汾市。这几位首领都居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山海经》又云:“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狄山,又名汤山,即今山西襄汾县的塔儿山,塔儿山又名崇山。尧、喾、丹朱三位首领所在的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一带)的西南,就应当是现在的永济市虞乡镇的华胥峰。而舜的有虞氏部落居住地,古籍记载在蒲坂,即今永济市蒲州一带。《尚书·尧典·正义》载:“妫(guī)水在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至蒲坂县南,入于河,舜居其旁。”说明今永济市虞乡有妫汭(ruì)二水,舜在水旁耕田,故称虞乡,即虞舜的故乡。汉代著名诗人扬雄随汉武帝到河东汾阴祭祀后土,他登上虞乡南边中条山的历观,登高望远,写下著名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喜虞氏之所耕。”登上历观,赞美虞舜在这儿稼穑。因此,虞舜耕田的历观,有可能就是《山海经》所谓的“帝舜台”,而昆仑台在历观的西南边,这就与《山海经》所说的“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相符合了。或者华胥氏部落所命名的华胥峰就是凤凰台。后世的人们认为伏羲、女娲合婚以凤凰论,就将昆仑台更名为凤凰台。昆仑台的名称湮没,而凤凰台的名称却流传下来。

五、河东境内地名多“华”

今运城市境内多地以“华”命名,主要有以下记载:

1.华水,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注》云:“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

2.华谷,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华水出华谷,在今山西稷山县境内。

3.东华山,在今山西绛县境内。

4.虞乡一带关于“华”的诸多地名:华神庙、华胥峰、华亭、胥村、“华阳之域”、华灵峰、泰华峰、牡丹坡。

这些带“华”地名与华胥、华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长期生活在古河东境内的华族、夏族,用自己部落名称称呼地名而流传下来的。因此,有专家认为,华胥与华族、与带华字的地名关系:华族源于华水、华谷、华山、玫瑰花等,而华水、华谷、华山等又源于华胥。这就从地名起源上告诉我们,华胥氏族的祖先曾活动在古虞境内的华胥峰与华灵峰之域的东亭谷、牡丹坡等华阳之域。

史学家刘起釪在《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中说:“但如进而追溯最早影响形成华族的地名,则和崇山一样,它原来也是在本族最初生长繁息的晋南地区内。《水经注·水注》‘又西过长脩县南’下云:‘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经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原来在夏族发祥地的汾水下游,特别是夏族所建立的有名古国并为冀州所赖以得名的冀国附近,有着这一条华水,而且还有华谷。它被夏族用以为己族之名,完全是很自然的事。何况还有可能是别族看见他们居住在华水而称之为华人,这从戎子驹支之称华即能窥得此中消息。总之,由于取得族名的华水、华谷之在汾水下游,使我们知道华夏族必起自晋南,正如汉族之得名是由于汉王朝起于汉中一样。”刘先生认为,在夏族发祥地的汾水下游,有华水和华谷的地名,这就“使我们知道华夏族必起自晋南”,这个“华夏族”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华族,也就是华胥氏部落。今运城市境内“华”的地名、水名、山名等,皆来自华胥氏部落。

六、风部落居今解州

据《江汉丛谈·地理类八·卷一·风后》载:“成仁卿问风后国,答曰:‘风后,风国之侯,伏羲裔也。’”说风后是风国的诸侯,是伏羲的后裔。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三皇考》中写道:“后天皇号伏羲氏,风姓。”伏羲是风部落首领,一脉传承了风后,居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山西通志》卷六“古迹”曰:“风后故里,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解始名渤澥,后去水为解,相传海隅即今解池西南隅。”风后,如上面所言,“风”为风部落,“后”为首领。风部落在今盐湖区解州一带。因华胥、伏羲、女娲“皆风姓”,至于风部落属于华胥氏族部落的子部落,还是风部落本来就与华胥氏部落属于同一部落,有待进一步考证。

明代李贤等撰的《明一统志》卷十二载:“风后墓在蒲州南六十里风陵渡之西。风后,黄帝时臣,相传为解州人,故有此墓,今解州东南十一里有庙。”风后的风部落在解州,往西与今永济市虞乡的华胥氏部落接壤。风后葬于风陵渡。据古籍记载,伏羲与女娲也葬于风陵渡。《寰宇记》载:“《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以庖皇为风姓故,故然女娲亦风姓。’”《山西通志·陵墓二·永济县》记载:“蒲州旧志风陵在州南风陵乡,以风后冢名,而《旧唐书》曰:天宝十一载六月,阌(wén)乡县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所在。乾元二年六月,濒河人闻有风雷,晓见其墓涌出,上有巨石,石上有双柳时号风陵堆。《路史》释之曰女娲亦风姓。《太平寰宇记》曰河东县风陵是女娲之墓,秦汉以后俱系祀典,是风陵以娲皇名也,但明时祀娲皇在今赵城,而解州盐海之说相传已久,故永济风陵姑仍旧志。”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和女娲,在中条山的凤凰嘴修建了伏羲老祖庙和八卦台。1938年,老祖庙被侵华日军焚毁。

综上所述,华胥氏部落最早的地域,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境内,由华胥氏履巨人迹于(今永济)雷泽,华胥氏部落在今运城市境内留下大量的“华”地名;伏羲与女娲不仅生存于今运城市境内,最终也卒葬于运城市的风陵渡;有关史料记载和诸多传说,都说明华胥、伏羲、女娲与河东一带有着很深的渊源。华胥氏部落最初居于雷首山下的雷泽旁,后来发展到了今永济北面的华水、华谷,东面发展到了今盐湖区解州、绛县东华山一带。到了黄帝与炎帝、蚩尤争夺河东盐池时,因为华胥氏子部落风部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随风后站在黄帝阵营,一部分随风伯站在蚩尤阵营,导致了华胥氏部落的分化败散。其部落散失后,人们向四面逃亡,将华胥氏及伏羲、女娲的故事和地名移植到了新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华胥氏多地说形成的原因。

黄勋会 叶予青/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9-20 22:27 , Processed in 0.05787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