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夏天,元朝又派遣了蒙古皇室人员那海德俊任河东盐运使。
那海德俊到任后,走访商民得知“商民所戚莫先城事”之苦。也就是说:商民最为担忧的是没有城池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
为此,那海德俊“奏请朝廷”,说明亟须修筑城池的迫切理由和必要,得到朝廷的恩准。于是,先后动员士卒2500余人,民工数以千计,从8月开始,至冬末竣工,历时近半年,筑起一道长1700余丈(合九里十三步)、高两丈多的土城墙,设5个城门,正南面两门,为盐车通行,西北面三门,便于士庶商贾通行。
新筑的城墙把圣惠镇的四周围了起来,防止了盗窃、私贩的发生,盐民也有了安全感,当时,这个新修的土城就叫凤凰城。
台湾教授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说:“山西的运城,初建于元至元间,名凤凰城;性质也很特殊,专为保护盐业而筑。”
因何而叫“凤凰城”,史无明载,民间传说有二:
一说是舜帝在盐池边抚五弦琴弹奏熏风歌,有一首歌叫《南风操》,其中有一句歌词是:“鸟兽跄跄兮,凤凰来仪。”凤凰为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也就是说盐池能给人们带来财富,瑞盐尽生,阜于民财,因此叫“凤凰城”。
另一说是盐池像一只伏卧着的凤凰,西面的硝池像头,东面的白沙河、横洛渠、赵村河、下冯河等犹如长长的尾巴,所以叫“凤凰城”。
无论哪种说法,都和盐池密不可分。
不过凤凰城存在的时间很短,从元至正十六年(1356)筑城算起,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实际只有12年的时间。但是过去的北大街,北从火车站,南到老南门,已改成凤凰路,并有凤凰宾馆、凤凰饭店、凤凰夜市等,都以凤凰命名,所以,凤凰之名会永远存在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