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段干木故里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2 1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师子夏,友田子方,为孔子再传弟子。因其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
image.png

这些先贤历代史书都有记载,因为早期记载的一般都很简洁,比如:《淮南子》云:“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 《汉书·杨敞传》:“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段干木曾为开创战国七雄首霸基业的魏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史书的记载也给后人留下诸多不解之谜,比如,他的故里具体在什么地方?因为早期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关于他的故里,后人特别是清及民国以后一直有多种说法。

最权威的《辞海》这样介绍:“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复姓段干,名木。原为晋的市侩,求学于子夏。魏文侯给以爵禄官职,都不受。文侯乘车过他的住所门口,必伏轼致敬。”这里既说段是“战国初年魏国人”,又说“原为晋的市侩”,这是怎么回事呢?据此不少学者可能推断,“三家分晋前属晋,后属魏” 。所以很多学者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段干木“春秋为晋国人,战国为魏国人”,史书故里一般只说到国,春秋战国时期,国的变化更迭很快,属地范围变化也很大,段干木的故里在哪里?也就是具体到现在的某一个县及村庄时,则众说纷纭,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有关段干木故里的说法主要有7处。

山西省运城市有三处

著名史学家钱穆《史记地名考》:“段干,古邑名,战国魏邑。……则段干封邑应在安邑,芮城之间。
旧说段干木的故居有三:

(一)在今山西安邑县东南,曰下段里。

(二)在安邑县西南,曰上段里。

(三)在山西芮城县西北二十七里山麓段村。”

这里说的旧说,成化版《山西通志》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段干木先生祠堂记》里有明确记载,和上述说法完全一致,可以说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故里到村庄的最早记录,该碑现存于芮城文管所。

这里说到的三处段干木故里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乡上段村、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下段村、山西省芮城县学张乡神西村。

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梁二庄镇郝段寨

郝段寨村自称为段干木故里,最主要依据是《邱县志》:“段干木故里,在邱县邱城东二十五里郝段寨。寨内路北旧有五圣堂庙一座,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从庙院中掘出石碑一方,上横书“段干木故里”五字,年月已不可辨。该村将此石嵌在庙门东侧壁上,以保存之。本县旧属魏地,该村既以段名,此石不为无因。有据县属河东段辛庄(原属邱县飞地今山东冠县万善乡境)段某言,伊系段干木后裔。现馆陶东北有段干木墓。或者段干木生于段寨,后迁段辛庄,而葬于馆陶东北耶”。

郝段寨村自称为段干木故里,史书没有任何记载,不能仅仅因为清光绪十三年村里重修一小庙,发现“段干木故里”五字就认为是段干木的故里。该碑没有任何说明,长约1米,宽0.5米,制作粗糙,十分简陋,现嵌在村里一墙壁上。笔者观看该碑,更像是门上的牌匾,由于种种原因,看上去很可能没有使用,因为风化腐蚀不很严重,估计年代不很久远。

据传卜子夏在孔子去世前后曾在郝段寨村一带讲学,为了缅怀子夏的丰功伟绩,当地在该村建立了祠堂,称为“卜子祠”。因为段干木是子夏弟子,当时该地有段氏后裔,为纪念段干木先祖刻碑留念,想写说明无话可说,实在没有出处,也不好意思使用。

另外,该村志记载,宋代该村曾称广平村和段氏没关,明代才有段氏称小段寨,清末为刘段寨,现该村没有段氏居住。当地文史专家蒋兆海先生曾专程前往县志说的冠县段辛庄,查阅该村的《段氏族谱》令他十分失望,《段氏族谱》明确记载的是从明代洪洞县迁民过去。这就说明这里明代以前并没有段氏居住。

因为在郝段寨村发现“段干木故里”五字碑实物,尽管再无其他任何史书记载,还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

冠县认为魏文侯是从国都安邑来到东部,位于今天河北魏县的别都魏,专程拜访子夏,请他做丞相,子夏年纪大了,双目失明,于是推荐了段干木。后来段干木因病去世,按照遗嘱,魏文侯亲自扶灵柩将段干木遗体送回家乡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安葬。

依据是《东昌府志》和《馆陶县志》记载: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满洲程瑾是清朝馆陶县第一任知县,他看到这里段干木墓,非常震惊,于是在这里墓前刻石、立碑,并栽松植柏;康熙七年(1668年),馆陶知县郑先民,又立石碑“高风高节”纪念段干木,在其侧修建祠堂,并题联“直今传有塚,在昔未称臣”,并于每年寒食节、重九节祭祀先贤;康熙年间年,陈冕再次在墓前修建祠堂,“为学者树仪型,挽颓靡,使修行立品者有所依,据以自立,”“以彰先生踽踽独行之志”。

不说县志记载年代仅为清代,再没有任何史书记载。当地史学家所说的魏文侯从国都安邑来到别都魏,专程拜访子夏,时间上就是不可能事件。

魏文侯三十三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攻打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直到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才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准备攻打北方的魏县等地。魏文侯在对秦攻略中除了军事打击、政策攻心外,还进行了文化渗透,著名的“西河学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魏文侯重用当时著名的大儒子夏,拜子夏为老师,在西河讲学这时,子夏已是老人,很少亲自教授了,但他的名气之大无人能比。在西河真正教授的是子夏的弟子段干木和田子方等人。当时的魏县魏文侯还没有收复,怎么能去那里,而这时卜子夏、段干木等人已经服务魏文侯多年。

另外,在明代以前纪念某一名人的祠堂和庙宇在我国寥寥无几。先前,只有官爵者才可以建家庙和祠堂,《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时至明嘉靖十五年 “讫诏天下臣民建立家庙”, 从这时开始,在中国大地才兴起了大建祠堂的高潮。清朝这时能看到“段干木祠堂”也很正常,只要你认可是你始祖,都可以建祠庙,完全放开。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馆陶镇

1936年版馆陶县志有这么一句话“段干木墓,在城北北里许。”

这个县志关于段干木部分的扫描版笔者看到过,就这10个大字,但后面小字备注又这样写的:“考段干木魏人居山西芮城,墓在安邑段村,今馆陶有墓不知何据?清顺治丁酉教谕闫应鎮于墓立碑,康熙七年知县郑先民新构一亭刻石颜其上曰:清风高节。联其旁曰:至今传有塚,在昔未称臣。与前任明府程君墓,俱于寒食重九亲致祭焉。”

从馆陶县志上看,承认段干木是居山西芮城,也客观的实话实说,馆陶有墓不知何据?但是段干木墓的确存在,而且建有碑亭,从康熙年至民国历任馆陶知县均在寒食致祭,这是事实。不然在馆陶不会出现这么多,有关段干木墓的证据。

那么为什么一个魏国安邑人,坟墓却在山东馆陶?他们自己也没有说清楚。这只是地方志的记载,当地学者也仅仅是一说,政府也没有刻意宣传。

事实上,关于段干木墓,山西运城三地唐代以来史书一直都有记载,但是有墓存在,不一定就是故里,在他居住之地埋葬也合情合理,何况名人本身就有衣冠墓存在,全国最著名的段干木墓还有,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南十里的段家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二十里的段干木墓,他们在宋代以前就有记载。这不足为奇。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旧魏县村

礼贤台之名称,出自战国魏文侯礼段干木这一典故。魏文侯求贤若渴,筑台招贤纳士,故名礼贤台。

现在魏县说礼贤台在他们那里,所以说段干木故里在魏县旧魏村。这是没有任何依据,该礼贤台2010年在魏县大规模修建,现为一旅游景点,纯属开发旅游之需。

考诸典籍,明代以前魏县没有魏台及礼贤台之记载。关于魏县魏台的最早出处见于明正德《大名府志》:魏县魏台,相传魏文侯所筑。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载:洹水,旧县,苏秦令六国之将相会盟于此水上,即此。据此,魏台恐为会盟台之讹。魏文侯礼段干木在今山西,典籍多有记载,稽考有据,言之凿凿。

魏文侯礼段干木魏县之说,记载于明清魏县方志,多为传说,无有说服力,清代,魏县魏台已逐渐改称礼贤台。笔者分析这个与魏县的县名有个“魏”字也有一定关系,不过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才开始设置魏县。

至民国年间,当地还有学者对礼贤台质疑。民国《大名县志》卷三十载:礼贤台,在旧魏治东南隅,《府志》谓魏文侯礼段干木处,前人题咏或诗或文,直作逾垣之地。考段干木隐处曰虞原,在山西蒲州南三十里麻谷山下,与直隶魏县无涉,此台乃强相附会。

至民国,礼贤台奎光塔尚存,解放后,台塔俱毁。

当地学者刘卫民公开撰文:魏地在何方呢?钱穆是两岸三地公认的国学大师和史学泰斗,他在《史记地名考》一书中对魏地引经据典,做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考证,最后指出:魏地有二,一为河东古城之魏,一为河北之魏县。经查:今山西芮城之魏地是指西周姬姓诸侯国“小魏国”所在地,公元前661年为毕万所灭;今河北魏县之魏地正是魏国前期国都所在地。真是为了“礼贤台”的修建说出明显违背历史常识的话,魏国前期国都怎么能在魏县?据历史文献记载,魏县应该是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才到达这里。

以上就是全国自称段干木故里的7个地方,如果仔细分析可以说还是很有规律的,山西运城有三处,其余4处虽然在河北与山东两省不同地方,但是相互距离也很近,都是位于山东、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处,他们最主要一个依据:“魏县是魏国前期(魏文侯时期)国都所在地,”只有这样,这4处段干木故里之说才有可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他们史记依据,几乎为清以后的县志之类,唐代以前的文献没有任何依据,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对于诸多争论,我主张源头论,也就是说以最早的文献为依据,源头文献相对事件的历史时段较短,一般为原创者,可信度较高。

经过多方考证,段干木故里应为山西省运城盐湖区上郭乡的上段村。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重修段干木先生祠堂记》碑文,为时任河东陕西等处都运转盐使司副使的段禧撰文,记载了段禧召集重修段干木祠堂之事。段禧本是山东刘河人,因赴任路过安邑,正好住在运城盐湖区东郭镇下段村,得知有段姓居此,是段干木后代,段禧亦自认为是段干木后裔,看来段干姓与段姓那时早已成为一个姓氏。段禧见东郭镇下段村的段干木祠庙破烂不堪,很是遗憾,第二天他又到上郭乡上段村,看到段干木祠庙修缮如新,香火鼎盛,族人还为他专门举行了祭祖仪式,段禧很是感动,因时间紧迫他直接赴任。第二年他又去芮城学张的段村,周边虽然有段干木祠堂3处,但屋颓碑断,仅有遗址,段禧便倡导当地段氏,利用三年时间将段干木祠堂重建。

《重修段干木先生祠堂记》记载:“吾祖庙食于安、芮两县者凡五,其二委诸道流。推吾祖介洁之操,岂肯苟歆非类?惟上段之祠,始终兴作,出于段宗而世守其祀,为无憾。”这是芮城学张段村的段氏后裔告诉段禧。意思说,虽然安邑、芮城有5个段干木祠庙(两个有道士),惟上段是段氏之宗,他们世代祭祀香火不断,我们感到无憾!这就印证了段干木故居是现在的盐湖区上郭乡上段村。

段禧在重修芮城段干木祠堂前,去过上段村,看到的段干木祠庙:“有祠在其南,至元之末县教谕张伟子奇文以记之。云唐大历间段咸义者创之。金季毁于兵,宗人名福者继修之。”这说明盐湖区上段村的祠庙有官方性质,因为县里主管文庙祭祀的官员专为祠庙撰写有奇文,说该祠庙早在唐大历间就修建,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修建最早的段干木祠庙。祠庙于民国时期被毁,但在原遗址地,元代泰定三年重修时,段干木龙头碑至今完好保存着(还有一种说法为墓碑,古祠庙常与墓地修建在一起),是目前全国遗址地仅有的唯一实物,现为运城市重点保护文物。

盐湖区上郭乡上段村志也明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段姓宗族便在这里居住,上段村名从那时沿用至今,250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化。段姓为上段村的起源户,其中不少段氏清咸丰元年迁往陕西洛川。尽管迁走不少段氏,至今段姓还是该村第四大户,有200余人,该村的段家祠堂规模宏大,解放后成为村里的综合加工厂,祠堂舞台还多次演戏,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拆迁。

村志还记载:在南北朝之前的1000多年,该村只有段姓一户。南北朝时期,河东郡张氏才来此定居;唐朝末年董姓是从万荣皇甫乡小槐村迁来。

盐湖区东郭镇的下段村志记载:下段村原名凤凰村,因战国时河东三贤之一段干木隐居于此,改村名为段村。后来,为了区别其故里上段,又改村名为下段,所以下段村当地人也称段村。段干木隐居于此,设馆授徒,逍遥自在,为当地人办了许多好事。为了防止中条山洪水侵害,保护村庄,他组织村民在村南修了一条长4里护村埝等。

这里再说芮城的段村。

史书在介绍段干木故里时,一直说芮城段村,安邑有上、下段村之分。据考证,民国以来芮城学张乡只有下段村并没有段村,是以前记述有误,还是下段村以前也称段村,没有史料记载真实原因不得而知。2005年村镇合并时,下段村由于是一山区小村,已合并入神西村,作为行政村不再存在,成为一居民组,已经没有村庄的实际意义。

神西村(下段)曾是著名的儒、释、道三教融合地,周朝时期曾经建有神林庙,该庙中曾经也有段干木祠。段干木成名之后理所当然要在这一“学术中心”讲学,这里只是段干木后来的讲学重地之一,神西村村边的“王山”传说就是因魏文侯拜求段干木登此山而得名。

综上所述,段干木故里应为山西省运城盐湖区上郭乡的上段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8:49 , Processed in 0.067734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