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枣乡涌动文化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3 08: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稷故里,素有“枣乡”美名。稷山人以“枣文化”为先导,使“皮薄肉厚核儿小”的稷山板枣享誉全国。

“枣文化”的作者良苦用心,精巧构思,创作了一篇又一篇关于枣儿的美文,拍摄了一幅又一幅关于枣儿的美图。他们的作品广泛发表的报纸杂志,镶嵌于县城街道的沿路橱窗,武俊青的《千年古树》、卢红刚的《枣乡人家》、杨明有的《枣娃献贡》等。更有栗铁龙的板枣摄影作品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赛。每年一次的“板枣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了九届。

稷峰镇小杜村的“杜陵书社”,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临阁赋诗。书社里有一位名叫段协中的老人,他的楷笔书法远近闻名。他的得意门生任泉溪曾担任稷山县文联主席,而且把自己的书法写进北京故宫。

在稷山的农村,“诗联书法协会”作为一种文化组织,深受农民欢迎。在许多村庄都有自发成立的“农民书法协会”。特别是杨赵村,近年来由于该村书法艺术成果显著,被中国书法家学会称为“纵横九万里,联苑第一村”。前不久,年届八旬的共产党员闫胜保举办个人书法展,被授予“老年联墨终身成就奖”。

在老年大学里,有书法学会、老年合唱团、舞蹈队、旗袍走秀队等。书法学会会长王青虎的大写“虎”字,是许多书法爱好者的收藏必选。老年合唱团在团长马安乐的带领下,在许多重大活动上一展风采。而老年旗袍走秀更是走出了精神。

《稷山文艺》问世,《枣花》报发行200期,公众号《板枣园联语诗话》很是活跃。同时,稷山文苑、稷人说稷、金石文学、梦马文学、世纪文学社、直播稷山等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起来。

有道是“高手在民间”。有了自媒体,草根作家们就有了用武之地。西社镇李老庄村李明珍的作品屡获全国大奖,他还加入了中华诗联学会主办的开心联社微信群,并经常与诗联界的名家交流学习。在板枣园联诗话群里,经常看到一些寓意深邃、图文并茂、韵律优美的古诗词发表。谁也没有想到,作者竟是3位农村妇女。她们的年龄40多岁,没有多少文化,但酷爱古诗词的写作与研究,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看出笔触细腻,写作技巧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她们就是太阳乡店头村的赵红师、白家庄村的孙彦蒙、稷峰镇太杜村的闫娟娟。

在枣花文学社和作家协会群里,一批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成长起来。他们曾是稷山人民广播电台的忠实通讯员,40多年过去了,传播方式渠道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通讯员们写作的积极性却没有变。他们沉在基层,身居陋室,坚持写作,终于写出了自我。如王二林、南崇俊、胡根庆、宁水龙、杨晓因、姚振平的小小说,小巧玲珑、泥土味强,读起来格外亲切。

蒋孔荣退休后连出《人生九品》《从政九鉴》《教子九则》三本书,以亲身经历和感受,论述怎样做人、为官、教子。杨山虎的《山湖竹韵》深受诗词爱好者喜爱。安新明的《平安集》《苜蓿花》《桑梓情》,用不同文体,从不同角度,记述纷繁人生。出书,已成为枣乡文化的一种时尚。

枣乡文化,需要枣乡人的执著、枣乡人的传承。号称“稷山一支笔”的宁水龙,撰写《稷山板枣赋》,不仅在报刊上发表,而且还篆刻于枣林观景台,让前来游览观光的客人欣赏。他还创办《后稷文化研究》,使枣乡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化,枣乡文化的传承历久弥新。

枣乡文化潮,潮头浪花美如画!

兰金锁/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20:10 , Processed in 0.075047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