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古今亲属称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2 08: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古代,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易》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错通措,筹划、安排之意)。”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君臣关系、等级关系、礼仪制度的建立都是由此而生的。血缘宗亲关系和姻亲关系,奠定了社会关系的基础,随之产生的关系之间相应的名称,即亲属称谓。探讨这些称谓产生的缘由,可以窥见这些称谓产生时所反映的人们之间关系的概貌,探知古代社会的某些形态特点。

在社会交往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称谓问题。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汉语称谓系统丰富繁复,这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以及长期宗法制国家的传统密切相关。汉语称谓语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汉语称谓语形式多样,包括面称和背称,尊称和谦称,自称和他称,雅称和俗称,昵称和蔑称,合称和简称,泛称和专称,借称和代称等形式。

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号等多种形式,不同种类的称谓有不同的用途,在应用时具有不同的色彩意义。古人一般自称时说自己的名字,但对别人则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字”,以示尊敬,只在写文章或做介绍时,才直接说“名”。在社交时直呼其名,带有厌恶或轻蔑之意。“别号”即可用来自称,也可称对方。此外,为表示对某位人物的尊敬,还往往用官职、职称、斋名、籍贯、郡望来称呼。

汉语称谓在使用中表现为两大系统,一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亲属称谓,一是以社会为范围的交往称谓。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是基于血亲姻亲而形成的亲属间的相互称呼。从家庭范围看,亲属称谓又形成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姻亲称谓。排在第一位的父系称谓,以“父”为核心,其上为祖父、曾祖父,其下为子、孙、曾孙、玄孙。叔、伯、侄等为以父为核心的平行系统。祖母、曾祖母,子媳、孙媳及伯母、婶、侄媳等也属于父系关系的成员。排在第二位的母系称谓,以母之父母、兄弟姊妹而展开的亲属群。母系亲属称为外亲,对其祖辈则冠以“外”字,如外祖父、外祖母(或称外公、外婆)等。在父系和母系之外,还有排在第三位的姻亲称谓,如女婿和岳父母,连襟与兄弟等。这3种系统所形成亲属称谓,被称为“父党”“母党”和“妻党”。亲属称谓表明了尊卑长幼、内亲外戚、身份地位及血缘的亲疏。

面称是被称呼人在场时所用的称谓语,背称是被称呼人不在场时所用的称谓语。如女子称呼丈夫的父母为“爸爸”“妈妈”,这是面称;但称呼他们为“公公”“婆婆”则为背称。例如“父亲”称谓,只用作背称,而当面应称“爸爸”“爹”“老爷子”。有些称谓面称、背称均可,如“舅舅”“老师”“老李”等。叙称语和招呼语是相对的,叙称用于叙述,多为背称,而招呼语用于直称对方。有些词既可作叙称,也可用于招呼,例如“妈妈”“爷爷”;但有些词则一般用于叙称,而不宜直接称呼,如“祖父”“妯娌”“连襟”等。

谭汝为/文 (《今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4:00 , Processed in 0.061826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