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武建军:礼房记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2 1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房,农村里过红事(结婚)、白事(丧事)时,理事们替主事人设立的管收礼、支出的一个办事机构。实际上,礼房的任务,除了接收亲朋好友的礼金并进行登记外,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拟写红、白事的对联,贺幛、贺联,挽幛、挽联等。

    礼房在红、白事的设立和存在,以我们郭村情况讲,大体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末期或七十年代初期。在此之前的解放初一直到五十年代,由于社会整体的生产水平、收入水平低下,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红白事上礼的习俗和能力。在解放以前的社会里,如遇红白事送礼收礼的,可能也只有发生在有钱人家。遇到亲朋好友红白事的时候,亲朋好友适当的送礼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而逐渐开始并变化的。目前,已经成为农村里(包括城市里)一项传统习俗。乡亲们正常的红白事礼金,是纯朴的、相互的,是一种朴实的、友情的表达,一定程度上也起着互相资助的作用。

    据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郭村红白事的礼物或礼金是很少的。亲朋好友及乡亲们上礼多数是物品而不是钱,五颗或十个鸡蛋、一张印画、一面镜子或脸盆等物品。有的是新人们缺什么小件东西,朋友们就送些小东西。几个人合伙买面挂镜、一对枕巾都是较重的礼了。到后来,有的开始送些钱了,刚开始是一元钱、二元钱,后来有三元,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礼金也增加到五元,这都不少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近年来,农村礼金的变化稍大一些。由十元、二十元,增加到现在的三十元、五十元,这是单个人行礼的礼金情况。如果是事主方邀请全家参加红白事的,礼金就会由三五十元增加到一二百元。情谊重的亲戚、同学等也有更多的,白事的礼金变化情况基本同上。

    从我们郭村礼房收礼人情况看,收礼人多是相对固定的那几个人,这些人多是村里的会计、出纳或写字又好又快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干了50余年了,如杨青林、王栋录、杨廷祥等。还有一类是各宗祠安排的只在自己族户里服务的人,这些人就比较多。礼房里承担编写红白事对联的人,实际上才是村里有文化的人。郭村红白事上写对联的人,有过享誉河津的王明道老师,王鸿家、王登云老先生,可以说这是在河津解放以后在郭村写对联、春联较早的一批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开始为红白事写对联的新一代就逐渐涌现出来了,有杨青林、王权利、高成全、王志学、王炳奎、王勤录、王桐月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部分干部、教师的退休,赵印立、王佐廷、杜天启等也加入到村里红白事的服务队伍中了。特别是赵印立老师在县城居住,只要村里有事,就骑着自行车早早回村了,从不误事。2000年以后,一批五零后的书法爱好者也逐渐加入到红白事的服务队伍中。这些人有王庆林、武建军、王锁管、王培泽、王安廷、杨选民、王俊堂等。村里编写对联的人,早点的有王明道、王鸿家等,稍后的有王民杰、王佐廷、赵印立、杨青林等。王民杰老师为村民服务好多年,总是把红白事的对联早早编好,送到事主家,深受村民欢迎。近些年来,随着部分老同志年龄增长身体不方便,杨青林老兄成为了红白事对联编写的主力,逢年过节编写春联,谁家里有建房上梁等喜事写对联都找他,真是无私奉献了几十年,堪称老百姓离不开的“百姓秘书”。

    1981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县上工作,村里我这个“户下”如有红白事,作为家里的长子,我是要顶门户去帮忙的,村里的人叫“上事”。过去,村里的红白事是按家族来料理的。郭村王姓占多数,但又不是一个家族,就分了南社、东社等。我们武姓人不太多,杜姓也不多,所以武姓杜姓就从解放初期开始组成了一个“户下”,遇到红白事这两姓家族就互相帮忙,大家共同料理。当然,户下有经常管事的几个人,我们称为“总管”(总理事),如果遇到哪个家户的事比较大,牵扯的人较多,也可以邀请外户的总管来帮忙料理。

    从那个时候起,只要我这个“户下”有事,如果没有特殊公事,我一般都要回去帮忙。最早时端过饭盘,就是为乡亲们端菜端饭。后来,年青人上事了,我又干些轻体力的活,如贴对联,挂贺幛、挽幛等。再后来,可能认为我写字还利索就把我安排到礼房,让我收钱登记。礼房这个看似简单的地方,在村里一般人还干不了。现在看,这几类人才可以干:长期在村里当过会计的人,能写字,人都熟悉;会编纂对联拿起毛笔的文化人、退休教师等;人品好、脑子清,大家伙信得过的人,因为毕竟要经手现金,如果常出错是不行的。因此,礼房是村里人看重、敬重的地方。冬天在生炉子的房子里,夏天在有空调的房子里,吃饭先给上饭,让人有一种优越感哩!

    可能是有几年的时间吧,我一直在礼房帮忙,大家对我也逐渐了解认可。后来偶然的我也开始编写对联,人手少时也拿起笔凑合着写对联。1995年左右,村里老支书去世,我拟写的对联经村里几个行家简单修改后被采用,村里人就知道我也会编对联了。2003年以后,我担任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的十几年,出于乡亲们对我的理解照顾,“上事”的时候少了,但村里的红白事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去。有时不能回去帮忙,乡亲们也都谅解,因为“身在衙门口,官差不自由”。

    2017年后半年退休后,村里红白事我就参加的多了。这有两个因素,一是我有时间回去了,只要听到村里有事,我就要回去。二是村里人都知道我退休了,因为这两年我在村里组织人干了一件事,为村里编写了《郭村志》,两年时间编纂出版,村里人都知道我退休没事了。因此,村里的红白事有不少就邀请我到礼房帮忙,我就有请必应,有时不请也去。我觉得这也是为乡亲们服务的机会,乡亲们需要我服务,借着机会既编对联又写字,何乐而不为呢!

    我乐意这样帮忙还有一个更有利的因素,现在能编会写的骨干人如杨青林、王庆林、赵尚泽、王培泽等,他们都是郭村汾阳书画社的社长、副社长等,每有红白事时,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一次书法交流活动,相互切磋,学习提高。当十几幅书法作品挂到事主的院子里,那优雅的氛围,就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展示、一种喜庆或悲痛的表现、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喜欢这样的服务帮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9:32 , Processed in 0.065070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