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卜子夏西河设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6 10: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卜子夏生平

    卜子夏(前507—前420),卜姓,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人,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孔门七十二贤及十哲中的佼佼者,世称一代宗师。

    求学孔门

    卜子夏出身穷苦,早年家境贫寒,出生时商星发亮,父亲遂为之取名商。子夏少年时勤奋好学,14岁时离开家乡河南,奔赴鲁国首府曲阜(今山东),欲拜孔子为师。当他到鲁国后,方知三年前孔子已带弟子出游,当时正在卫国。他立即调头赶赴卫国首府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拜孔子为师,开始了在孔门中悠长的学子生涯。

    周游列国

    卜子夏从拜师孔子之日,就开始了十余年随师周游列国之旅。数十年间,他们跋山涉水数万里,辗转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及汉水以东广袤地区,访问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等七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蒙谗于卫,受惊于宋,踟躇于郑,受崇于陈,绝粮于陈、蔡边境,漫游于楚,吃尽千辛万苦。在此期间,子夏坚持以切问而近思的精神,刻苦学习六经,遇到问题常常问于孔子,直到明白。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的事情,子夏遇于目而触于心,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地理知识,更使他对各地风土人情、礼仪节制以及文化、政治和经济状况都得到进一步了解,为他后来发展和充实儒家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任莒父宰

    卜子夏24岁时(前484),结束了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游离生活,孔子因子夏品行与才华具备,推荐子夏担任鲁国莒父宰(古山东邑名)。当得知消息时,卜子夏不愿为官,愿做一个儒者。孔子劝其说:“商,汝知君子为君乎?”意思是:你知不知道国家为什么需要君王?子夏答:“鱼失水则死,水失鱼则为水。”意思是:君王或仕官离开百姓就不能存在,平民或百姓离开君王或仕官,虽然能生存,但会失去领导,失去中心,也是不行的。孔子教导其说:“既然百姓离不开仕官,你不去为官给百姓办事,你让谁去?”在孔子的劝说下,子夏上任莒父宰。刚上任时,卜子夏急于改善民生,在制定计划时操之过急,把目光锁定在眼前一些小利上,干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犯了“谋小利而失大机”之错。当其问政孔子时,老师准确地指出了他施政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要求子夏为百姓做事,不要图虚名,要有长远打算。子夏立即改变作风,掌握事物内在规律,提高了办事效率。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很受百姓欢迎。

    整理六经

    六经是孔子讲学的内容,在长期讲学实践中,他觉得六经内容有些杂乱与缺陷,孔子晚年与弟子一起用时六年进行系统整理。六经是从上古传下来的经典,内容广泛,差异很大,要将它理顺难度很大,没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充足的人力很难完成。面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子夏止于仕途踊跃参与。在修订六经时,首先要搜集素材。卜子夏善诗书、好礼乐、爱易经、长于史,自然他要参与。子夏一行14人长途跋涉,日夜兼程,到东周国都洛邑的国家资料库觅取资料。到洛邑后,便一头扎进典籍库里,经过反复挑选、翻阅、比较,共选得“国宝书”120套。这些资料为整理和修正六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之后,子夏等人还深入民间搜集到许多散落的有用素材。素材搜集好后,他们又对材料进行了鉴别分类,整理编册。到编纂初稿时,熟悉历史的文科生代表卜子夏勇挑重担,成为孔子强有力助手。特别是在整理《春秋》这部历史典籍时,他搜集资料、分类鉴别、理句顺章、伏案疾书,为修订和扩充这部传世经典,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整理六经,卜子夏的成就令人瞩目,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他人,如曾参、子游等人的功绩。但要论功行赏,子夏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教授李孟存评价道:“卜子夏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编纂与传播的伟大功绩,仅次于孔子,是众弟子中的佼佼者。”

    受邀设教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子夏与同学在孔墓虔诚守孝三年,后暂回故乡温邑。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32岁的卜子夏受晋国魏地卿大夫魏驹(桓子)及其孙魏斯的邀请,从温邑来到晋地,在龙门西河(今河津市一带)设教讲学,长达55年。他37岁与田氏结婚,生二子:长子卜芹,次子卜判。

    卜子夏长子卜芹聪慧好学,子夏视之为掌上明珠, 20岁时因病而亡。卜子夏老年丧子,悲痛万分,使他心灵遭受到极大创伤,但并未动摇其设教授徒之决心。而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坚强意志,智者遇事不乱的高昂情绪,强忍悲痛,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在怅惘中化悲痛为动力,夜以继日地给学生讲学。他长期为卜芹殒英而恸哭,加上常年在油灯之下攻读经书,致使其双目失明。年过七旬双目失明的子夏,从未间断过讲学事业。到周威烈王六年(前420),87岁高龄的卜子夏在西河逝世,葬于准故里(今河津市东辛封村)。其后裔世居辛封等地,今东辛封村东南存有卜子夏墓。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子夏祠堂,在墓地修建了碑亭,碑亭石刻:“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尚说西河”。

    历朝历代对卜子夏的钦仰与祭祀不断升级,汉武帝推崇子夏“大一统”观念。唐太宗贞观时,下令全国把子夏的牌位放进孔庙,与孔子一同祭祀。唐玄宗封子夏为魏侯,宋真宗追封为河东公,宋度宗加封为魏国公。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价孔子是世界第一位私人办学的人民教师,卜子夏是世界第二位私人办学的人民教师。

    第二节  主要功绩

    参与创立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是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由孔子组织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和卜子夏与仲弓等人主编的《论语》等组成。在整理六经工作中,从资料搜集、分类编册到编纂初稿,卜子夏始终都是主要参与者,是孔子强有力助手,是创立儒家学说的中坚力量。由他所主编的《论语》,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是研究孔子学说和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卜子夏得到孔子的格外器重,孔子经常与他切磋学问,交流思想,子夏的“礼后于仁”的重要思想,就曾经使孔子受到启发。六经及孔子的仁、礼伦理思想中都凝结了卜子夏及一些孔子其他弟子的智慧。

    传播儒家学说

    孔子在世时,儒学并未得到各国普遍认识与接受。孔子去世后,他的几个弟子便在多地宣传推行儒学,最有成效的当数卜子夏。

    卜子夏在西河设教55年,用毕生精力完善充实、宣传推行儒家学说,影响极为深远。因他占据魏斯(魏文侯)推崇儒学之天时、皮氏(龙门)经济富庶之地利、青年求进急需从师之人和条件,加之其熟知六经、降免学费,很快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他的不少弟子成为将相,尤其是魏文侯,为推崇儒学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再加上子夏其他弟子的传播扩散,儒家学说在三晋、我国西部及其他一些地区影响深远。

    单就从儒学传播受众人数上讲,卜子夏仅次于孔子。但从使王侯将相及民众接受并尊崇儒学上讲,卜子夏的成就应当高于其师孔子。

    创立传统经学

    卜子夏在西河设教期间,不断对六经进行修订、润饰,并在此基础上反复解读,并为各经写序、叙传,使六经日臻完善。孔子亲自删定的儒家经典《诗》《书》《礼》《乐》均未分段、分句、标出标点,也未逐句加以解释,导致弟子之间发生许多理解和认识上的分歧。鉴于此,卜子夏给《六经》进行分段、分句、加注标点,并对文义加以解释,创立了传统经学,古人称他是“经学鼻祖”。东汉哲学家、文学家徐防考证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孔子创造了儒经,子夏发明了章句,有了经和章句,才有了传统经学。卜子夏发明的章句、标点、注释,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开西河教风

    卜子夏在西河创立学堂,倡导“有教无类”,时常给一些学优寒门子弟免费。他的弟子各国都有,大部分是魏国人,尤其是西河一带平民子弟上学者最多。随着学校的发展,卜子夏名气越来越大,外地青年入学者逐年增加,使西河这块地方当时成为各国学习文化、学习儒家思想的中心。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博学而笃志”,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启发学生尊师重教,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弟子学以致其道。运用“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并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有利于治国安邦的技艺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西河教风”。在西河设教中,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发展。卜子夏除了做魏斯(魏文侯)的私人老师外,在西河设学堂,传道授业,还广招从学弟子三百余人,培养了一大批治世人才,改革家李悝、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段干木,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等都是卜子夏的学生。

    倡导“儒法兼容”

    卜子夏在传播儒学文化的同时,倡导“儒法兼容”。儒家提倡礼治,提倡“为政以德”,主张在施政中实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儒家倡导的礼治,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魏国的变革,需要制定一套法治理论来巩固其政权。卜子夏纵观当时社会需要,审时度势,一方面推行礼治,一方面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展开争论。他采取“循儒容法”的教学方法,是“儒法兼容”论者,不仅继承、传播、发展了儒家学说,而且促进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他主张“博学而笃志”、“学以致其道”,即:凡是对社会有用的知识,都应该学。这样,经过学术争鸣,出现了法家等不同的学派。他的学生李悝,就是法家的鼻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第三节  西河设教的意义

    开民间办学之良风

    卜子夏是作为西河地区私人办学的开先河者,西河设教对古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卜子夏西河设教遗风和“循序渐进”、“博学而笃志”、“仕而优则学”等治学观点的激励和熏陶下,隋大儒、思想家、教育家王通讲学“龙门书院”和“文中子洞”,教诲弟子近千人,为大唐“贞观之治”培养了魏征、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陈叔达等十多位股肱将相。金代宰相李复亨在家乡光德设帐授徒,培养了八百弟子。明代理学大师薛瑄在河津老城南街兴办“南书院”,授徒讲学。为了弘扬西河遗风,明代在县城创建了“三贤祠”,敬祀卜子夏、司马迁、王通三位先哲。

    运城地区在卜子夏“西河设教”开创的民间办学风气引导下,千百年来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捐资兴教民间办学的独特“子夏文化现象”。明清以来,河津义学兴起,民间捐资办学典范层出不穷,诸如西王黄道台创办的义学,西梁阮在中创办的义学,连伯、任大生等20人创办的“养正学校”,乔鹤仙创办的南阳“养晦学舍”等,皆得益于西河教泽。

    民国9年(1920)创建的河津中学,大门楼镌刻“西河桃李”作为校铭。1978年后,子夏西河设教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河津全市兴学育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永民中学、俊杰学校等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誉满河东。1984年以后,全市平均每年有1000多万元的社会捐资用于兴学育人。从1985—2000年,全市筹集改善办学条件资金及社会个人办学投入资金达2.1亿元,新建学校126所,新建教学大楼119幢。10多年来,全市民间办学之风长盛不衰,涌现出育红中学、晋清中学、文昕中学、育才中学等办学先进单位。

    他的教育思想及经典论述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四海之内皆兄弟”被高悬于世界和平的联合国总部,这句名言也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词之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为复旦大学校训已百余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被镶嵌在美国芝加哥文化中心。

    开“儒法兼容”之先河

    卜子夏是具有法家思想的儒家,他在竭诚传播儒学文化的同时,纵观当时社会需要,审时度势,一方面推行礼治,一方面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展开争论。他采取“循儒容法”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争论。经过学术争鸣,出现了法家等不同的学派。他的学生李悝,就是法家的鼻祖。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子在卜子夏的影响下,确立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培养出韩非子、李斯等法律大家。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法治理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反抗,维护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卜子夏在西河设教55年间,积极传播“仁爱”、“忠恕”、“教化”、“德治”等儒家观点,同时又提出“大一统”、“礼后于仁”、“四海之内皆兄弟” 、“重贤德而不重美色”、“言而有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精辟理念,丰富了儒家学说,对发展中华传统伦理,倡导以德化民、以德治国,起了先驱作用。

    卜子夏是第一个将儒学文化传播到西河地区的人,他在西河倡导“儒法兼容”,继承、传播、发展了儒家学说,促进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他倡导仁爱思想、治学观点、修身齐家治国济世理念。作为孔子弟子中最渊博的学者和卓越教育家,卜子夏的形象已在历代学人心目中矗立起来,他的思想学问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王欣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6:22 , Processed in 0.06435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