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随笔] 水源的变迁_清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8 2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村里有一口老井。听老人讲,过去村里人吃水全靠这口井。这口井很深,深到什么程度,就是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也说不出来。小时候老井虽然早已不用了,但井口一直没有封。我们小孩好奇,经常用砖块以及点火的方式去试探井的深度,结果常常徒劳无功。后来可能为了安全起见,村人把井口用石磨给堵住了。

    老井——这是我们村取水、吃水、用水最早的地方。

    老井深,取一次水没有两个好劳力,是根本无法取到水的。为了解决吃水困难的问题,后来村里人在村中和村外各挖了两个大池塘,主要用来贮存天雨。下雨的时候,人们就把雨水顺巷道引流到池塘里,经过一些时日的沉淀,村人就用扁担提桶挑水,再贮存在家里的水缸里,随用随取。在农村长大的男孩,都有过挑水的经历,刚开始力气小,就挑半桶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力气也就大了许多,一缸水来来回回七八担,不用歇一次,一会儿工夫水缸就挑满了。

    池塘——这是我们村取水、吃水、用水的第二个地方。

    村里的两个大池塘,不但解决了我们村里人用水之需,同时也解决了周边村人的吃水问题。常记得有外村人到我们村来拉水。风调雨顺的时候,两个池塘的水任外村人随便拉,没人管,但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村里就派人看管,防止有外村人来拉水和偷水。不看管不行啊,有时候一年都不滴一滴雨,两个池塘的水都无法保证本村人的用水。在这种情况下,条件好的人家在自家的院里打个旱井,专收自家院里的雨水,等到池塘的水用完后,他们就吃自家井里的水。在过去的那个年代,村里能自己打得起旱井的人家也没有多少。记得家里的缸底朝天的时候,常常为不知该去哪一家取水而犯难。后来,家家户户再紧再难,都先打个旱井,以备之需,这样村里人的吃水问题基本保证了。

    旱井——这是我们村取水、吃水、用水的第三个地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村后来也有了“洋井”(机井)。从洋井中抽上来的水半月四十定时沿水渠送到最近的池塘,供人们生产、生活用。靠天吃水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但存留在人们心里的余悸,却始终无法消除,各家各户把原来的旱井改成了容量大的水窖,用三轮车到洋井上拉水放到水窖里。就这两年三年只拉一回都还嫌麻烦,村里人集资给各家铺设管道,虽不能像城里随用随放那样方便,但毕竟也有了水龙头。我们管它叫“旱龙头”。管洋井的人每天定时放水到户,只要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开起龙头,那水就会“哗”“哗”地流出来,不用肩挑,不用手提,它就会自然流到你指定的地方。前几天村里人又开始给地里放管子,以解决村民的农业生产。

    机井——这是我们村取水、吃水、用水的第四个地方。

    2007年10月开工的北赵引黄工程,主要通过提引黄河水上峨嵋台塬,发展51.05万亩水地,并解决西范灌区26.87万亩耕地的灌溉水源问题。受益区涉及万荣、临猗两县12个乡镇121个行政村,总受益人口近30万人。虽然我们村目前还不能从中受益,但我相信,我们村以后一定会用上黄河水的。

    黄河水——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成为我们村取水、吃水、用水的第五个地方。现在邻村已有黄河灌溉水渠并已开始浇灌。

    老井,池塘,旱井,机井,黄河水……从我们村水源的变迁来看,水源虽然慢慢丰富充足了,但有些人对水不够珍惜,无端地被浪费和挥霍、无情地被肆意践踏和污染,他们总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快快行动起来吧,为了你我他,为了子孙后代,请珍惜、保护、合理、节约用水。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人类的眼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0:05 , Processed in 0.073464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