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冯红寅:读《关于父亲和家乡的记忆》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4 1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闲暇之际,我拜读了屈建平先生刊于《运城日报》的抒情散文《关于父亲和家乡的记忆》,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image.png
永济雪花山

作者是永济市人,早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目前旅居海外,是一位影视导演制片人。

在白昼夜半的淅沥春雨中,我几番赏析,仍不忍释卷。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席卷了我,文中浓烈的情感裹挟着我,一次次叩击着我的心扉,让我泪眼模糊。

我想,这应归功于作者那广博丰富的视野、经年积累的文学修养、运用灵动的语言功底和深邃睿智的遐思妙想。

首先,作者运用通感修辞,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如文中写故乡永济莺莺塔一段:

“花园村位于举世闻名的西厢故事诞生地莺莺塔下,也就是普救寺的旁边。父亲在下课之后,常带着我爬上黄土高坡去看莺莺塔。那时的莺莺塔不像现在这样热闹,只是一座孤独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守望历史的宝塔,普救寺已几成废墟。在我记忆中,除了风中叮当作响的莺莺塔之外,就是那条望不到头的沟梁。经过漫长岁月的冲刷,在我的记忆当中,仍然难忘莺莺塔和那条深沟之间叮叮咚咚的对话。在那一片无人的荒原上,清净灵动的声音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这段文字,成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形象生动地勾勒出那个年代荒原上一幅“莺莺塔的苍凉图”。这样唯美的文字,这般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描写,印记着一位海外游子对家乡深沉的爱。唐代被誉为一代“诗佛”的永济诗人王维,他的诗“诗中有画”。千年之后,他的同乡也无疑紧跟了他的脚步。

其次,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贯穿全文主线是父亲的“爱”,但文中一字不提“父爱”。

“我的父亲”严肃,不苟言笑,甚至有点师道尊严。文章朴实无华,采用了“冰糖葫芦”式结构,通过回忆一件件往事,如观赏莺莺塔风光,游历伍姓湖,攀登华山,联袂写春联,鼓励“我”写作文,超前的教育理念和淡泊人生的价值观……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父爱,令人拍案叫绝。

读罢全文,父亲的形象几乎矗立于读者心中。我想文中的“父亲”完全可以同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父亲”比肩,他们同样具有浓烈的父爱,同样亲力亲为甘愿为儿子做事,也因此同样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不过,文中的父亲,他拥有着超前的现代教育理念,从不强加给儿子,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着儿子。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不功利、不激进的独特“父亲”形象,这一点尤值得称道。

同时,文章时空交错、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和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都使文章的亮点凸显,无疑增强了文章大气、浑厚、质朴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底色。

特别是文末的点睛之笔,“父亲就是我的家乡,家乡就是我的父亲”,蕴含哲理,使人回味无穷。

品读文章,给人以情感的冲击,起伏的情感波涛久久难以平复。品读文章,又像欣赏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其艺术的魅力,如穿越时光隧道的乐曲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总之,触摸这篇有真情、有温度,有高度、有张力,更有感染力、穿透力的优美文字,笔者深深折服于作者思想深邃睿智的学者风范和信手拈来、游刃有余驾驭文字的文学修养。同时为蒲坂热土上,拥有“父亲”这样一位前辈教育先贤而深感自豪。

这是一曲从作者心灵深处飞出的对家乡、对父爱如山的动人颂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2-4 01:19 , Processed in 0.068084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