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市委党校张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5 09: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重要体现之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根本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思想及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观点,对破解时代难题、推动理论创新、创造光明未来有着重要认识论功能。深刻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问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问题的基本含义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者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蕴含着不懈的“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屈原的《天问》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发问的一首长诗。《礼记·中庸》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审问之”,强调的也是要对所学不明或怀疑而详细地询问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以深邃的思维从宽广的视野对问题作了精辟论述。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毛泽东同志曾通俗地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指明“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这就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这些独具风格特色的声音表达着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着时代变化的风向;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存在无矛盾的社会,也不存在无问题的国家,必须直面矛盾,发现问题;每个时代,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都要与时俱进、肩负使命,准确认识和把握所处时代的问题。

共产党人对问题的理解,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确认识时代问题的时代使命、责任担当,围绕时代的声音、事物的矛盾,紧密结合所处时代的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问题的论述,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探寻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具体问题,不断从更宽视野探寻“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为精准施策、靶向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认识基础。

如何在调研中深入认识“问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时,根据2023年3月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和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的要求,应当认识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深入认识发展中的时代问题,加强和深化调查研究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获取正确认识的根本方法和基本功。

调查研究四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按照系统观念,调查是前提,是基础,是把握实情;研究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二者相互联系和贯通,是一个整体,犹如一整块“钢”。

对问题的调查,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式、“嫌贫爱富”式、“钦差”式调查;要转换角色、走近群众,沉浸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七嘴八舌式”讨论,听真话、察实情、求实效,进行调查;要用心、用情通过随机走访、座谈会、“解剖麻雀”等形式,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要深入炕头、田野、车间,体悟群众带“烟火气”的语言、生动风趣的民间歇后语、独具特色的方言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肢体语言,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发现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还要与时偕行,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提高调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体现时代气息。

对问题的研究,要充分发挥人类“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附加任何主观想象、情感、情绪的成分;坚持辩证法,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坚持实践观,深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问题、深层次问题和关键性的“牛鼻子”问题,认真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探索新规律;坚持群众史观,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周密思考群众呼声、群众愿望、群众疾苦;坚持全球观,以胸怀天下的宽广视角,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和面临的挑战,砥志研思,积极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贡献。

“导向”指向哪里

一是创新理论。时代是思想之母。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回答时代之问、满足时代之需的产物。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性重大问题的发现、筛选、研究、解决不断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引领中国阔步前行。

二是制定新蓝图。对问题的具体解决,必须运用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发挥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制定解决问题的蓝图,包括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制定具体措施和路线图、时间表。制定蓝图要民主,拓宽民主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要科学,遵循科学决策原则,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充分进行道理学理哲理论证等;要依法,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纪律。还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缜密定策,抵御随时可能发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三是推动新实践。从理论、蓝图到实践,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在解决问题的新的实践中,要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要保持战略定力,以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破难题,不懈登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殚精竭虑,勇毅笃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真理,完善创新实践。

四是转化为新的发展成就。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体现为“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同时,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造客观世界中,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又反过来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促进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而易见,不断鼎力推进破解问题的创新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力提升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以历史性巨大变化的成就,谱写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华章,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单位:运城市委党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3:22 , Processed in 0.06460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