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运城民俗稷山走兽高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8 16: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渊源: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文字见于《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高跷就已流行。在山西省境内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就可以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说明山西省的高跷表演最迟也应从北魏就开始了。


踩高跷这种形式,据说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高跷在民间也称“拐子”,是指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因此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我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走兽高跷”是运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活动中的一种独有的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走兽高跷”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由兽头、兽身、表演人员组成,高跷表演者脚绑木跷,腰缚兽皮,前系兽头,上身扮演与之相应的人物,组成一组造型。表演时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按曲牌节拍行走。每逢闰年正月廿九,在为祭祀火神而举行的仪式上作为其中的一种民间演艺活动,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


走兽典故:


运城稷山县因境内的稷王山而得名,隋代稷山县名正式出现。运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位于县城东南端,阳城村分为南阳城、北阳城,该村的庙会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在举行规模盛大的“火神庙”祭祀活动中,虽然高跷走兽艺术在热闹纷呈的庙会活动中只占据着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在当地堪称一绝。


当地的群众对“走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走兽花样繁多,造型奇特。古时流传下来的走兽花样形态逼真,如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这些走兽的花样有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但大部分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更多的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还有一些来源于神话传说或故事。关于走兽的典故在民间的传说颇为有趣,但基本表达了劳动人民的一个朴素观念,那就是“正义战胜邪恶,好人终有好报”。


“貅狼”是古时的一种猛兽,生活在北方大森林中。相传在晋朝时,番邦向中原大国晋国进献了一头貅狼,其目的是向晋国示威,他们提出如果晋国有人能征服了貅狼,他们就甘愿俯首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要是没有人能够征服此兽,他们就要攻打晋国。最后此兽被晋国大将齐化须消灭,番邦的企图没有得逞。


“独角兽”也是生活在北方大森林里的一种猛兽,据说它吃铁如泥,且能腾云驾雾。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将孟明和他的母亲去寻找失散多年在外征战已做秦国驸马的父亲百里溪。在寻找途中,路过龙门上水坪村时盘缠用尽。这时看见路边贴一榜文,上说该地有一员外的小姐被怪物所缠,愿出资寻人降妖除怪。孟明正为生计发愁,他毅然撕榜要求降妖,只见他口念法术、手执宝刀降服了独角兽,解救了那位员外小姐。之后,孟明和母亲骑上独角兽风驰电掣般赶到西安城找到了父亲百里溪。骑在独角兽上身穿青布衣衫、两眼圆瞪、佩戴宝刀具有大将风度的就是孟明,他身后那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就是孟明的母亲。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像鹿一样的动物,凤毛麟角,是属于非常罕见而珍贵的动物。这是根据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流传制作的,骑在麒麟背上的是纣王驾下大臣太师文仲。他身着太师袍,头戴相帽,脚穿朝靴,手执钢鞭,威风凛凛。


“鳌”又称鱼龙,相传是大海中非常凶猛的兽,龙首鱼身,能在大海中游弋又能腾云驾雾,还能在陆地上行走。它是天神奎星的坐骑,奎星是掌管人间状元的神官。鳌头上站的青面红发、一手执笔一手拿斗的就是奎星神,它专点人间中状元者,当地人认为“独占鳌头”由此而来。鳌背上骑的是身着红袍状元服、头戴状元帽、脚穿朝靴的新状元郎。


“梅花鹿”是流传于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一种温顺的兽,它是燃灯道人的坐骑。燃灯道人是禅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是帮助姜子牙伐纣王的助手。他骑着梅花鹿一身道家打扮,手中的武器是量天尺,坐在后面的是他手执令旗的随从。


“黑狸虎”也是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动物,它是纣王驾下的兵马大元帅赵公明的坐骑。赵公明头戴元帅盔,身穿黑袍,手拿武器 “金绞剪”,骑在他后面的是手执令箭的旗牌官。


“貘”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背部灰白色,头、肩、腹、四肢都为黑色,尾巴短鼻子长,生活在热带。据传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的太子重耳被丽姬所害,流放国外。重耳和他的近臣介子推、卫丑、胡彦等在各国到处流浪,在某国遇到了貘,它伤人伤畜。卫丑想为民除害,与它斗智斗勇,但这只貘凶猛无比。卫丑跳上貘身,把它的脖子紧紧抱住,越抱越紧,不管貘怎样狂奔至死不放,最后以力量制服了貘。


“象”是热带雨林气候特有的大型动物,有古印度向我国进象的传说。象背上骑着头戴礼帽、身穿西服、手执拐杖的西洋人,展示了当时罕见的一面。


表演形式:


阳城走兽是庙会祭祀活动游行表演时的一种主要节目形式。因为走兽是一座大兽体,由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饰演者均负重荷,脚下高跷必须是同步行走并协调一致,它的表演需要辅助配乐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调整两个人的步伐,难度极大,常使扮演者大汗淋漓。而不像一般的高跷表演起来那样轻松活泼,如履平地。由两人脚踩高跷,腰间装饰一个巨大的野兽,恰似人骑兽上,表演的多是神话故事。“人”及兽的造形奇特无比,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从外观看像真人骑兽表演,表演者披甲跨骑、气势威武雄壮,摆弄各种姿势,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表演时各类走兽都由两人负重踩高跷,穿披古戏装,手拿刀具,走兽绑缚和披挂后足有丈余高,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走兽表演时按曲牌节拍行走,为的是配合一致。因此要配花鼓、锣鼓,配乐花鼓、锣鼓各有曲牌。花鼓类有小鼓、中锣、中钹、小钹、小锣,由15人左右组成。锣鼓类有大鼓、小引鼓、大钹、大锣、勾锣等,由13人组成。


现有的走兽基本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兽头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再用软布麻纸、草纸经胶多层裱糊、阴干,取模并修饰,上色油漆而成。兽身主要由主架、竹板、麻带、麻丝、麻绳、铁丝、软布、草纸等缝制和绑缚,并粘贴、装饰而成。


阳城庙会活动是全民性参与节目,高跷走兽艺术是其表演形式之一,都是根据每个人的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有选择地表演,有家族传承,也有师徒传承。情不明,有待考证。


传承现状:

经过300多年漫长岁月的磨练和积累,阳城村庙会走兽表演的规模更加宏大,走兽艺术的内容更加充实,节目更加精彩,演技更加高超,如:挂画、张公背婆、八抬、自行车、各类走兽等精美的节目,至今已经独一无二了,高水准的节目质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与喝彩,特别是当地的中老年人至今还念念不忘过去热闹纷呈的壮观场景。


遗憾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阳城村再没有举行过大型的庙会祭祀活动,使部分精彩节目已经失传。40多年来,虽没有举行过大型的祭祀活动,但每逢正月二十九前后也举办小型的祭祀活动,使得这门艺术逐步得以传承与保护。


稷山县阳城村高跷走兽艺术是当地人民祖祖辈辈经过辛勤的劳作,运用丰富的想像力,留给后人的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和赞誉。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4:53 , Processed in 0.06552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