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古代的熏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9 15: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代的熏香经历了从贵族专享到民间普及的过程。西汉前、中期,熏香在中原汉朝统治区域内还仅仅局限于高级贵族偶一用之,而地处岭南、相对独立的南越国却已进入高级贵族追求极致,普通阶层也习以为常的阶段。

从战国后期到秦末汉初,频繁的战乱对社会、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巨大破坏,使得中原香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同一时期,南越国香文化却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气象。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在整个两汉时期,南方地区墓葬中出土的熏炉总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据《洛阳烧沟汉墓》《广州汉墓》和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广州发掘的400余座汉墓中,共出土熏炉112件,而在洛阳烧沟发掘的220余座汉墓中,仅出土熏炉3件。另据夏素颖《河北出土汉代熏炉研究》,截至2019年,整个河北地区有明确出土信息的完整汉代熏炉只有33件。

据杨金东在《汉代铜熏炉研究》中所做的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已公布的资料中,汉代铜质熏炉数量为177件(多数出自墓葬,少数出自窖藏),主要分布在陕西、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其他地方则属于零星出土。而明确为西汉初年墓葬出土的24件中,只有5件出自黄河流域,另外19件均出自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其中16件都出自广东、广西等当时南越国辖区范围内。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错金铜博山炉,极其精美奢华,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博山炉这种形制也是首先出现在南方的。孙机先生指出,“从广州出土物所反映的情况看,西汉中期已出现博山炉。初出时,其炉身尚接近豆形,但炉盖耸起,镂空作山云图案……至于炉盖呈圆锥形、盖面铸出山峦的博山炉,亦于广州西汉中期墓中出现。而且这种炉型在广州长期沿用不衰,若干陶熏炉制成此形。”

熏香的最初功能是祛湿防虫,而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楚文化区域),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气候温暖潮湿,蚊虫易于滋生,所以考古发现中可定为熏炉的最早器物出现在楚地。岭南地区在蚊虫之外尚另有一种“瘴气”,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致命威胁,而当地人相信熏香可以辟除邪祟。

乳香最早以“沉光香”之名载于《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该书作者是东汉郭宪。乳香出现在正史中则更晚一些,是在《三国志》裴注所引《魏略·西戎列传》中。龙脑之名最早是出现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番禺(今广州)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果布”为马来语对音,即龙脑,它是从龙脑树的木材中蒸馏出来的白色晶体,又名冰片。南越国出土的乳香及龙脑实物均早于这些文献记载。

树脂类香料的使用是我国香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非同小可。在此之前,我国古人在熏香时焚烧的是草本类本土香料。马王堆汉墓M1、M2分别出土了两个豆式陶熏炉,熏炉内发现存留有高良姜、辛夷、茅根等。这些本土香草的特点是易于燃烧,但难以持久,而且香气不够浓郁。树脂类香料刚好能弥补本土香草的这些不足,所以树脂类香料的引进使得熏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从引进树脂类香料后,本土香草类香料就逐渐退出了熏炉熏燃材料的行列。

(周爱华/文 《北京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7:13 , Processed in 0.04648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