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风雨秋风楼_闫晓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30 12: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夕阳下,巍峨秋风楼光辉灿烂,风采依然。千百年前的优质木材忠诚地支撑着这座有使命的老楼,在岁月中屹立,在时空里一声一声回应着今人的脚步声、人语声,和光同尘,风雨同在!



在山西万荣黄河与汾河交汇处,在蜿蜒连绵数十里的平原地带,有座名叫后土祠的皇家祭祀地。在后土祠现存的建筑中,有一座端严殊胜,高大壮阔,雕刻精美的木楼。老木楼有着历史遗存的沧桑,有着老匠人扎实技艺的自信,像位鹤发仙颜的垂暮老者,神采迥异又自带贵气。这,便是汉武帝刘彻亲手题写《秋风辞》的置放地秋风楼。公元前113年的一天,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河岸苇草摇曳,天空浮云朵朵。帝王刘彻在这悠悠汾河之上,看到了两岸秋风瑟瑟,云卷云散。由此想到了华年易逝,岁月蹉跎。



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亲祀后土祠,留下《秋风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后人为了纪念汉武帝赋诗,也为了更好地保存这首千古绝唱,在后土祠的后面,建起了秋风亭。这里也是最早置放《秋风辞》碑刻的地方。《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是很看重祭祀的。明清前历代皇帝都每隔一两年就要来此后土祠祭祀皇天后土。到了明清年间,为了减少路途遥远行程颠簸之苦,便在北京修建了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此后,帝王的祭祀活动便改到了北京天地坛,后天地分祭,另建方泽坛祭地,方泽改名地坛。后土祠,不再被帝王家所青睐,而成为民间祭祀场所。和后土祠同命同运的秋风楼从此也命运多舛。

这个因诗而起的皇家亭台,曾被无情的黄河水吞噬三次。第一次是明万历年间,汾阴脽被汾河水冲刷塌陷;第二、三次分别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黄河两次暴涨,汾阴脽上的祠、楼、陈道等荡然无存。后经四村乡民、贩夫走卒踊跃捐资,得以重建。百年后,清同治六年黄河再次肆虐,把后土祠和秋风亭全部吞掉。一代汉帝的悲秋名词和秋风亭再次被河水淹没,在人们视线中消失。

公元1870年,江南才子戴儒珍走马上任荣河知县。他非常喜爱汉武帝这首《秋风辞》,甚至认为天下悲秋佳篇应首推《秋风辞》。上任伊始,他直奔古脽,探寻秋风楼,然秋风瑟瑟,楼已无存。伤感失望之余,他挥笔题词,以述悲凉:“秋风一辞,感慨悲壮,千古绝调,刻石建亭于汾阴脽上之汾阴祠,后沦于汾,复建楼而储之,诚三晋名碑中之一也!余昔曾读其辞,每值兰秀菊芳追念景仰不已时,以未得亲观为憾。丁卯秋移宰汾阴,下车后即登斯脽,楼已荡然无存。访诸父老,咸为余指洪涛巨浪中当年遗址所在,方知又浸于黄,因不胜沧桑之感。而时复值秋风萧飒,鸿雁北来,更令我抚今怀古,事与愿违。越六载,癸酉,迁兴汾阴祠于善地,仍建秋风楼,刻辞于石而跋其后,以续数千年鸿轨云尔。诰授朝议大夫升用知府知荣河县事上元戴儒珍谨跋。”现在这块碑文刻在秋风楼二楼北面墙体之上,字体刚劲,细读让人无不动容。为了让《秋风辞》这一千古名篇永世流传,让先祖的祭祀地再度出现在人们的眼里,戴儒珍发动百姓,多方筹集资金,以黄河里打捞的古祠残物原型为基准,组织人员重建后土祠及秋风楼。他历经千辛万苦,心力交瘁,劳累成疾,终将后土祠及秋风楼建成,让千秋帝王之精神神坛在世人眼里再度亮相。为了褒奖他的功绩,荣河人民在后土祠东道院为其修建生祠。后有人为其留赞颂一首:一官来此六经春,不负苍天不负民。登临谁不思戴公,不废万古望河汾。



新建的秋风楼位于后土祠的正殿后,也是后土祠现存的建筑中最高大壮观的建筑,堪称神州第一流楼阁,也是我国仅存的古代天下名楼之一。秋风楼共三层,面阔五间,十字歇山顶,四周回廊。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楼的东西洞通道上均有砖刻,东门上雕字“瞻鲁”,西门上雕字“望秦”。还可北瞻龙门,南望潼关,更俯视黄河波涛汹涌。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檐下施斗栱。一层为砖石结构,二、三层以上是木结构。楼台基南面开门,门内正对墙上有一小龛,上题有“扫地坛”。据说“扫地坛”原是轩辕黄帝时期所建,也是后土祠最早兴建的地方。

汉武帝刘彻一生敬畏神力,信奉天地自然之力。公元前121年,为了拜天敬地,祭祀先祖,他将这一神圣行为列入规矩,在此地正式立祠。立祠后,后土祠就渐渐成为当时海内外主要祭祀之地。“扫地坛”的字样依然苍劲有力。

据说黄帝当年大战蚩尤不胜,梦中得后土圣母指示战败蚩尤,为了感恩圣母,来到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圣母,故有了“轩辕扫地而安九土”之说。迈入秋风楼,一脚是当下,一脚是过往,楼外的艳阳和楼内的阴凉,在眼前急速晃过,不曾想一步之遥竟迈入历史之门,摇摆间竟也生出穿越的感觉!一楼地板是砖铺,地砖已呈土白色,全无当年的颜色,不知有多少双眼观过楼内那曾经的辉煌和日益的苍凉,也不知有多少双脚印在这地砖上。二楼以上的建筑全是木质结构。秋风楼的木雕充分体现那个年代的木匠技艺,它形式多样,极为讲究,堪称中国木雕界名楼之一。以悬雕、浮雕、透雕的形式展示着匠人师傅的用心、匠心。楼体下方是精雕的吊柱,雕刻华丽,工艺尤为精湛。吊柱共28根,传说代表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上层是十字歇山顶,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各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三层的《秋风辞》碑,系元代至元八年所建,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画凝重,体态端庄。二层的一块碑系清同治十三年八月立,高0.82米,宽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楼内的36个挑角,象征着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象征梁山一百单八将。这些从历史走来的各色塑像群,沉稳无语,暗藏沧桑,似乎都有着大把的故事要讲。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古朴精美,玲珑典雅,用实力和时间证明着,那朝那代严谨细致讲究的工匠精神!

秋风楼的石雕内容极其丰富。台基处有两处坛门石雕,一处为汉武帝和鼎,一处为宋真宗祈嗣。每一根粗壮的柱子下都有些精美的石雕,石雕上都有雕龙画凤,均栩栩如生。有一处浮雕“双龙戏珠”太过形象生动,已被游客摸得圆润黑亮。台基上一层门洞拱圈是惟妙惟肖的植物浮雕装饰,牡丹、海棠、莲蓬、石榴等吉祥如意的植物,生动逼真。

汉武帝《秋风辞》碑就存放在秋风楼的三楼。秋风楼内这块汉武帝亲题的千年古碑,也是历经坎坷才得以保存至今。康熙三年黄河决口,脽上遗迹尽泯。在陕西潼关城外的黄河岸边,一位渔民发现一块石碑,便立即报告当地县衙。经过打捞、清洗后才看出来是后土祠秋风楼的《秋风辞》碑碣。当地县令连忙备下车子,走州过县,风雨兼程把碑送回后土祠。原来这块碑因洪水暴发卷进巨浪中,被河流一直冲到陕西地界,幸亏被当地渔民发现。碑石打捞上来后,由于泥水浸泡,浪涛冲刷,碑的左上角残缺不全,但字迹仍然清晰完好,一些当地的能工巧匠用木板将其镶补完整。最下面的一排字因磕碰厉害,破断不见了,就找一块颜色差不多的石头补对上去,刻上所缺的字。一番努力之后,这块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两省之间情谊的古碑终于破镜重圆,重现天日。

(《映像》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18:14 , Processed in 0.06218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