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春到秋风楼,一地一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2 09: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都说“美不美,家乡水”,但说到运城到底有多美,若非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盘点,这“美”的内涵、“美”的品位、“美”的风华,终究让人如雾里看花,不辨牛马。故自即日起,本报推出“美丽河东行”系列报道,对我市山川名胜、文化古迹进行探访,以“行者无疆”的执着和努力,追其根本,溯其源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挖掘河东风物历久弥新的魅力;以散文的笔触和写意的镜头,推动“美丽河东、大美运城”声蜚九州,名满天下!

春到秋风楼


在装点祖国河山的众多名楼中,总是“楼以文胜,文以楼名”。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名楼——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分别对应的名篇是《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滕王阁序》。

然而,这“四大名楼”之说,不免武断。因为在大江南北、大河上下,还有很多楼宇,不但规模形制与这些名楼相侔,就是比附其上的诗文,也与前述诸文不相伯仲。且不说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的北固楼,因辛弃疾的雄辞——《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而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就是我市万荣县的秋风楼,论楼论文,也都不在它们之下。

暮春三月一个晴明的午后,笔者骑行一百八十里,从峨嵋岭西下山陕大峡谷,来到黄河岸边,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秋风楼。秋风楼上笑春风,看大河汤汤、翠柳浓荫、金黄的油菜花铺满田畴,不觉让人心胸自大、意气风发。

秋风楼因汉武帝刘彻所作《秋风辞》而得名。“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词写得实在是意境宏阔,色泽清新,情真而意切。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说:“武帝词华,实为独绝。当其行幸河东,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虽然诗作不免悲凉,但读者应当明白,这种悲凉,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取得众多文治武功之后的一种孤独感,并不是落魄者的自怨自艾。相较于崔灏的幻灭感、范仲淹的自我安慰以及王勃、王之涣等的锋芒毕露,汉武帝的诗作更显率真,也更显稳重。

至于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伤老”情绪,也是一个颇值得讨论的问题。大凡有作为的帝王,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正因为“伤老”,所以才珍惜寸阴。“伤老”,不是畏死,只是感叹英雄迟暮而已,它要表达的,恰恰是壮心不已的豪杰气象。

正因为如此,《秋风辞》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不少书法家都把《秋风辞》作为自己书法创作的依托,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秋风楼上二层藏有清同治十三年王顾斋所制的篆体“秋风辞”碑,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董光宅所制的楷体“秋风辞”碑。而在秋风楼下,书法家刘恪一创作的《秋风辞》行书作品,清新流畅,柔而不媚,也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前往欣赏观摩。

一地一传奇


大抵自然的山川总是死的,只因有了更多人文,才一时鲜活起来,明媚起来。就像刘备的白帝城、楚襄王的神女峰,前者因李白的一首诗,后者因宋玉的一篇赋,便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也成为众多旅行者的向往之地。所谓一山一故事,一地一传奇。

稍微梳理一下我们的古典文学,便不难发现:大凡灵川秀水,都有一个女性人格的神明与之相伴。三峡的巫山神女、湘江的娥皇和女英、西湖的白素贞……不一而足。而说到黄河,与之相伴的一个著名演员,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女娲。

在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中,就历史与文化地位而言,黄河自然是诸河之首。与之相一致,在由众多著名演员构建起来的谱系中,女娲的地位也最崇高——被誉为人类始祖。只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咆哮浑浊的黄河总不如江南的河水来得灵秀,所以,女娲的形象也就随之粗犷起来,被塑造成“人首蛇身”的模样。

无论如何,河东有幸。位于万荣县境、大河之侧的后土祠,乃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女娲氏的祠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万里大河的全部灵性,汇聚在了这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具象在“女娲”这个著名演员身上。

宋真宗御制《汾阴二圣配飨之铭》中说:“脽上者,汾水之曲,巨河之滨,故魏之国都,旧晋之疆土……中断洪流,揭成高阜。俯联修壤,崛起而崔嵬;下望平皋,斗绝而盘郁。故得传于简册,降厥祯祺。”正是因为这里“地形诡异”,所以成为“神道依凭”的所在。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建国家在此修建后土庙;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改庙为祠,正式确立了后土祠的崇高的宗教地位——皇家祭祀圣地。此后,众多帝王屡次巡幸,不断扩建,一度冠绝海内。宋真宗来此祭祀,更是规模空前,《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对此有详细记述。

长期以来,汾阴祭祀的主题相当宏大。历代皇帝继踵而至,所祈盼的目标,既不是个人的长生不老,也不是子嗣的绵延不绝,而是国运的长盛不衰。宋真宗说得很明白,作为一国之君,他来汾阴祭祀的目的,是要提醒自己“事明祗而如在,视黔首而如伤”,居安思危,守成如始,保证国家的持久和平和人民的幸福安泰。

只是到了元朝之后,皇帝祭地的场所改在北京天坛,汾阴后土祠才失去了其国家级道场的地位,而著名演员女娲也从国家庇佑者的角色矮化为一位“送子娘娘”。至于后土祠的建筑,也由于受黄河的侵蚀而几次迁建,缩小成今天的规模。

今天,宋真宗御制的《汾阴二圣配飨之铭》,仍伫立在后土祠后院秋风楼的侧畔。其上的文字虽已漫漶,但我们细细品读一遍,不难体会这个封建帝王励节敬恭、夙勤晨夜的用心,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有宋一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笔者看来,后土祠作为一个历史文物所蕴藏的最本质的文化内涵,绝不仅仅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文学艺术,而是执政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历史情怀、政治情怀。抛弃其中“神道设教”等思想糟粕,那些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可以永远为今人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8:53 , Processed in 0.065998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