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成语百物之居不重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1 09: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语百物之居不重茵

□聂鑫森

“居不重茵”的“茵”,原意为车垫子。《诗·秦风·小戎》:文茵畅毂。毛传:文茵,虎皮也;畅毂,长毂也。(《辞海》)。“茵”,也是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居不重茵”是说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引申为生活俭朴。“我高祖光文皇帝靖言惟兹,痛心疾首,故身衣大布,居不重茵。”(晋·陈远达)。

华贵的地毯,称之为“锦茵”。唐人杜甫《丽人行》:“当轩下马入锦茵。”

“毡”又名“毡席”,即垫子,也是“茵”的一种。

“毡在魏晋时期广泛运用,有毡席、毡褥、毡帐等。它是用毛和絮等混揉擀制,粘压而成,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毡的制作和四季的选料有明确的记载:‘春毛、秋毛中半合用,秋毛紧强,春毛软弱……’与毡相似的新型坐具是毯,毯与毡的区别在于毯是经过混纺而成,表面一般有厚密的毛或绒,较毡松软,易于折叠,比编织的席要实用、舒适得多”(于伸《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古代的游牧民族,住的是毡帐,垫的是毡席,常被喻之为“轻毡”,“短棹浮淮,轻毡(指元军)渡汉,回首觚棱泣”(宋·家铉翁)。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提到“毯铺鱼獭”。“鱼獭”即水獭,毛短而软密,有深褐色的光泽,腹部较淡,为珍贵毛皮,这里是用水獭皮制作的毯子。

《金瓶梅》中,多次提到“毡条”,又称“毡片”“毡单”,多为大红色,也是一种铺垫具。“桌上铺茜红毡条”(十六回);“收了家火去,就铺茜红毡条”(第五十九回)。“毡条”可铺于桌,也可铺于炕,出外郊游也可携之当垫具。“移酒至水池边,铺下毡单,都坐地了,传杯弄盏,猜拳赛色。”(第五十四回)。

《儒林外史》第一回写道:“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着一瓶酒,食盒上挂着一块毡条,来到柳树下,将毡条铺了,食盒打开……”国画家作画,往往在宣纸下铺垫一块毛呢垫子,以利色墨的晕染,称之为画毡。

明人高濂《起居安乐笺·坐毡》:“花时席地,每用鹿皮为之,人各一张,奈何毛脱。不久,以蒲团、棕团坐之甚佳。余意挟青毡一条,临水傍花处,展地共坐,更便展舒携带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6 08:54 , Processed in 0.09655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